買“鐵飯碗”?起底涉案金額超8000萬元的特大招聘詐騙案
花20多萬元就能買到“鐵飯碗”?
起底涉案金額超8000萬元的特大招聘詐騙案
案情回顧
一份看似正規的勞動合同緣何成為詐騙工具?筆試、面試、體檢
培訓,這些常規就業程序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騙局?從希望到絕望,數百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夢被擊碎……
這是一場持續近三年的特大詐騙案件,400多名大學畢業生受騙,財產損失共計8000多萬元,截至案發時,仍有不少人在等待那個遙遙無期的“工作”。
從2021年底至2024年6月,犯罪嫌疑人于某以自己能辦理央企、國企等單位正式員工入職為由,伙同蘇某等人對甘肅省各市州應往屆畢業大學生實施招工、招干詐騙。受害人表示,詐騙團伙有專業的培訓機構以及完整的入職培訓流程,辦公場所也位于高檔寫字樓內,每個環節看起來都非常正規,因此起初自己對犯罪嫌疑人的說辭堅信不疑。
案發后,蘭州警方迅速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取證工作,在所謂的人力資源公司駐地,起獲了大量偽造的實習、求職、代理合同,以及用來培訓考試的各類試卷。詐騙過程不僅有常規的“入職流程”,一些受害人甚至辦理了所謂的“入職”,進入企業進行所謂的“崗前實習”。由于參與了“崗前實習”,受害人認為正式工作的落地勝利在望,事實上,這些環節都是詐騙團伙的精心表演。
詐騙套路
蘭州市公安局西固分局刑事偵查三大隊副大隊長邱燕平表示,這是自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整治冒充部委國企央企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以來,在涉及大學生就業詐騙方面破獲的規模較大、組織完善、性質惡劣、具有典型性的一起案件。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偵辦中。該起案件將冒充國企央企和求職詐騙融合為一,并以花錢“請托”為主要非法斂財手段,也暴露出“請托”類就業詐騙的防堵難點。
專家提醒
甘肅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白海娟表示,廣大求職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要盲目追求“編制”,要綜合考慮工作內容和自身職業規劃,在求職應聘過程中,要進一步增強防詐防騙意識,不輕信“高薪”等招聘信息,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不輕易支付相關費用。
求職路上機會多多,但“坑”也不少,面對求職陷阱,你能辨別嗎?
@正在找工作的小伙伴,這篇“避坑指南”請收好!
非法職業中介陷阱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未經許可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屬于典型的違法違規行為,各類求職“陷阱”中多有此類“黑中介”進行組織或參與。
求職者應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或平臺,查看其是否取得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最好選擇誠信度高、經營規范的服務機構。不要輕信中介機構的口頭承諾,務必簽訂正式服務協議。如遇“黑中介”,請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舉報,若個人財務、人身安全等合法權益遭受侵害,請保留好相關證據并立即報警。
入職前先交錢陷阱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勞動者財物。《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受用人單位委托招聘人員或者開展其他人力資源服務,不得以招聘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用人單位或服務機構,均不能以收取押金、保證金、服裝費、資料費等名目作為求職者的錄用入職條件。
求職“內推”陷阱
收費“內推”、保offer等多屬虛假宣傳,涉嫌違法違規 ,求職者千萬不可抱著“走捷徑”“靠關系”等心態輕信騙子的話術,應通過正規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或用人單位正規渠道求職。
招聘“套路貸”陷阱
求職者對有應聘意向的企業,最好事先通過第三方平臺等渠道核查其相關資質,若企業在求職過程中以各種理由要求租用、購買各類工作設備或交錢、貸款才能安排崗位的,應果斷拒絕,以免上當受騙。
入職捆綁付費培訓陷阱
員工培訓成本一般應由用人單位承擔,對經付費培訓可錄用、包就業等要求,求職者一定要警惕“掛羊頭賣狗肉”陷阱,謹防既被坑騙一筆培訓費,又浪費時間精力,最后學不到什么本領,更得不到理想的工作。
兼職“刷單”陷阱
兼職刷單是詐騙更是違法行為,不要下載不明App、掃描可疑二維碼或是繳納押金。
傳銷“拉新”陷阱
傳銷組織有三大特征:入門費、拉人頭、金字塔結構的盈利模式。
求職者要掌握辨別傳銷的基本常識,避免誤入。求職者一旦被騙、遭受侵害,請立即報警求助,并可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舉報。
色情招聘陷阱
以招聘為名誘騙求職者從事色情服務等各類違法違規活動,是近年來的典型騙局。
對此,求職者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擦亮識別騙局的“慧眼”,遇到“活少錢多、輕松來錢、躺平賺錢”等聽上去很美的招聘信息,遇到“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一定要提高警惕,多查多問多防備,謹防踩雷、掉坑。
盜用個人信息陷阱
在求職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不要輕易泄露銀行卡、網銀和支付密碼等信息,提供證件復印件時在合適位置注明用途。
“貓膩”合同陷阱
求職者一定要仔細閱讀并認真簽訂勞動合同,尤其要核實清楚涉及個人權益的重點條款,這是對自己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若屬于非全日制工作,可以訂立口頭協議,但應注意留存當初做出約定時的有關資料。一旦遇到糾紛應及時尋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幫助,通過正規渠道予以妥善解決。
求職時,要通過,合法的、正當的、信譽好的,信息渠道來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可以到各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公共招聘網站,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許可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求職。
應聘時,要保護好個人信息,填寫簡歷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不要過于具體,應該把重點放在工作和學習經歷上。
接到招聘邀約后,盡量多和有一定社會閱歷的親朋好友溝通情況,冷靜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
及時上網核實相關信息,特別是要到市場監管部門的官方網站查詢該用人單位注冊或者備案情況,若查不到相關信息,就說明該單位可能不存在。
注意,一旦遭遇求職陷阱,或遭遇惡意解約等情況,請立即撥打12333電話,或前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舉報,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傷害,請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此文來源:新華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分來源網絡,版權說明: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