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款、慈善款、資產解凍……警惕!誘人信息實為詐騙分子誘餌
近期,家住江蘇鹽城大豐區的吳阿姨收到了一份陌生快遞文件,里面有一份“專項扶貧資金發放通知書”。這份通知書聲稱,吳阿姨可以領取高達300萬元的“數字鄉村扶貧資金”。然而,她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詐騙分子的圈套。
當事人 吳阿姨:我當時接到那份通知書,上面寫著申辦無需費用,一切費用都由對方負責。我取回來后,文件上面蓋著的是財政部和鄉村振興局的公章,我真的相信了。
于是,毫無防備的吳阿姨通過文件上的二維碼加入了一個群聊。在這個群里,許多群友聲稱已經收到了扶貧款,還有三位熱情的“客服”人員為剛剛進群的她提供指導。因為不停地看到群里的群友收到了扶貧款,吳阿姨徹底失去了辨別能力。對于“客服”人員的要求,她都一一照做。
當事人 吳阿姨:客服跟我講,要我的手機號、銀行卡號、身份證號,我的個人信息,他要核實我的身份把款項打給我。我沒有多想,后來就把這些信息發給他了。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四中隊副中隊長 姜永峰:詐騙分子正是利用這些虛假的“群友”和“客服”,營造了一種真實可信的氛圍,讓吳阿姨逐漸放松了警惕。
先匯入再轉出 受害人取款引起銀行警覺
吳阿姨加入群聊被要走個人信息,這只是詐騙的開始。接下來,詐騙分子以“包裝流水”和“忠誠度測試”為由,先將一筆3萬元的資金匯到吳阿姨的賬戶里,然后再引導吳阿姨將這筆錢從自己的銀行賬戶取出,匯入到詐騙分子指定的賬戶中。然而,在吳阿姨按照對方的指示到柜臺取錢的過程中,因為無法提供匯款人的詳細信息,引起了銀行工作人員的警覺,銀行果斷聯系了公安機關。
接到報警后,當地警方迅速核實這筆錢的匯款線索,確認了這筆3萬元資金實際上是另一名電詐受害人李某的被騙資金。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反詐中心民警 許睿杰:經與李某核實,李某日前在某網絡社交平臺上結識了一位自稱基金投資的經理,該人表示有內幕交易的消息,但礙于身份特殊,不便自己操作,便委托李某代為操作,久而久之,李某見該人獲得了豐厚的收益,于是也想參與投資理財,便按照“經理”要求,將自己的資金匯入了吳阿姨的賬戶。
隨后,辦案民警便與受害人李某取得了聯系,并跟她說明情況后,將3萬元全部原路退至李某賬戶。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反詐中心主任 黃磊:這起案件的核心,不是直接騙吳阿姨的錢,而是往吳阿姨的賬戶打錢,所以就覺得肯定是沒有風險的。其實詐騙分子的真實目的,恰恰就是讓吳阿姨幫忙轉走他們騙來的錢,本質上就是洗錢。而吳阿姨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們的幫兇,成為電信詐騙的工具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的有關規定,非法出借電話卡、銀行卡等給他人使用,將會被追究法律責任。而本案中吳阿姨出借銀行卡給他人的行為幸好被及時制止,并及時協助警方挽回了受害人的損失,警方對她不予處罰。
利用時事熱點 偽造國家紅頭文件實施詐騙
像吳阿姨遇到的這類偽造國家紅頭文件的詐騙案件,花樣很多,詐騙分子緊跟時事熱點和政策動態,利用老百姓對政策理解的盲區,精心策劃并實施詐騙。除了利用受害人完成贓款轉移和洗錢活動,還有的直接騙取錢財。
詐騙分子第一步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短信、快遞等多種渠道,廣泛撒網,散布諸如“發放扶貧款”“發放慈善款”“資產解凍”等極具誘惑力的虛假信息,引誘不明真相的群眾上鉤。這些信息看似誘人,實則是詐騙分子精心布置的誘餌。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 馮志強:為了增加詐騙的可信度,詐騙分子偽造國家機關的紅頭文件和公章,比如,國家鄉村振興局、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這些偽造的文件和公章帶有官方標志,足以讓受害者信以為真,從而掉入詐騙分子的陷阱。
一旦當事人被吸引上鉤,詐騙分子的真正面目便開始顯露。他們通過發送虛假的紅頭文件和相關信息,構建出一個看似真實可信的“秘密計劃”,并要求受害人保密,不得告知任何人。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反詐中心民警 許睿杰:他們引導當事人點擊涉詐鏈接、下載涉詐App,然后以繳納“激活金”“手續費”“個人所得稅”等理由,要求當事人不斷轉賬。這些費用看似合理,實則都是詐騙分子的圈套。當事人一旦掉入陷阱,往往會被榨干錢財。
警方提示:國家福利政策有正規渠道和流程
詐騙分子無孔不入、套路重重,老百姓該如何防范呢?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反詐中心主任 黃磊: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國家的各類福利政策均有正規的申請渠道和流程。這些政策不會通過非官方渠道通知和領取。因此,對于任何聲稱可以領取高額福利或獎勵的通知,大家都應保持冷靜,仔細核實真偽,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
警方提醒,在下載和使用金融類App時,同樣需要謹慎行事,務必選擇正規渠道,并仔細核對App的資質和相關信息。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 馮志強:金融類App在手機應用市場的上架審核十分嚴格,需要提供相關資質證明。由于虛假App無法在正規應用市場上架,詐騙分子通常會通過發送網址鏈接或二維碼的方式誘騙受害者下載。這些虛假App往往隱藏著惡意軟件,能夠竊取用戶的公民個人信息。
此外,公民需要合法使用銀行卡、電話卡。這些卡片是個人財產和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切勿隨意出租、出借或出售給他人。一旦這些卡片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會成為他們實施詐騙的工具。同時,大家還應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和賬戶密碼,避免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使用或泄露給陌生人。
[此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上觀,版權說明: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