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凱把曾經的準首席送上了法庭,直企如何應對市場維權?
玫琳凱公司在2024年底起訴“洋洋”侵犯公司名譽權,將其告上了法庭,于今日(2月10日)在上海市靜安區開庭。
當事人,微視頻號涉及人物為“洋洋”的女士歷時不止一年時間,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表關于玫琳凱的商務信息,主要集中在自身囤貨、豪車包裝(財富方向引導)和其它市場維權觸碰點。
據悉,事件的起因是2023年7月,玫琳凱前準首席洋洋被玫琳凱公司以“在視頻賬號上進行直播低價銷售玫琳凱品牌產品,該行為存在違規”為由辭退。
從此,洋洋由粉紅前列領導人轉為黑粉,幾乎每天都在視頻平臺上進行直播吐槽公司。
玫琳凱公司在2023年11月初,向洋洋遞出“律師函”,稱洋洋在“視頻號、抖音賬號所發布的與玫琳凱有關的視頻及直播中存在明顯與客觀事實不符、可能誤導公眾或詆毀玫琳凱名譽的內容和言論”,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并賠禮道歉,但并無結果,于是最終向法院提出正式起訴。
“輸贏對我來說不重要,因為我要的是更多人去了解這個真相。”得知被告后,洋洋一方稱將積極應訴并搜集證據,還在其抖音、視頻號等平臺賬號發布了多條回應視頻,拿出了其在玫琳凱的“幾千萬的流水表”。
值得一提的是,洋洋在發布的視頻中提到,她到上海市靜安區法院申請了庭審直播,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庭審現場。但玫琳凱公司是否同意這一要求至今未有回音。
玫琳凱官網截圖
對于該公關事件的結果,并無太多心力去預測和矯情。
無論誰勝誰負,至少對于洋洋女士來說都是一場綿綿不絕的敗局—付出十多年的青春和心血,肯定傷了身心。
對于玫琳凱來講,公共品牌也必定被產生質疑和進一步的推搡。
拋開非黑即白的二元論不談,直銷從業者能從該公關事件中得到什么啟發和教訓呢?
似乎這是個顯而易見的答案,囤貨造成經銷商低價拋售產品。而囤貨的危害年復一年的談,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答案既顯而易見,又在很多時候很多場景下無能為力。
燙手的山芋,可見一斑。
為何要囤貨?
這主要來自經銷商人員本身對財富的渴望,對所謂級別的渴望,對事業的夢想,也有企業在展業過程中不顧一切地宣導。
當然,企業會將囤貨的行為理智地歸納為其他代理商人員的宣導,并明文規定和講解了囤貨的危害—諸如此類的解釋和預防必然是很多的。
每家企業都有合規的依據和憑證,為何還屢禁不止?
或許深度一下,當兩種矛盾的力量相互碰撞時,必然是拳頭大的一方勝利,可見商德規范的力量不敵財富和事業的竊竊私語。
在油門和剎車的執行上,無論是企業的主觀戰略還是市場的客觀利益,天平都意味深長地產生了傾斜,傾斜到了金錢的一端。
可以假設,如果洋洋女士沒有囤貨,肯定不會出現公關事件,但同時,玫琳凱的市場業績一定也會比目前的縮減。
于是乎,從商業利益的角度出發,怎么選,不言而喻。
這并非怪罪某一方的把控和自我約束失速,這一問題早已有之。
對于財富的向往,幾乎是這代國人搞錢的原罪,無論是哪個產業,哪家公司,都一定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沒有所謂的對錯,羅生門告訴我們,雙方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只是到了那個階段后,必然出現的現象將裹挾著勢態的發展。
上文是站在商業角度進行自省,不妨再換個思路。
如果時光倒流,洋洋女士面對自己滿墻的分紅產品,知道自己今日可能遇到官司,她是否依然選擇低價銷售?
或許,答案不會改變,因為情非得已,因為無能為力。
囤貨是一個非常可怕,甚至致命的問題。一家公司出現囤貨后,緊接著就是市場的流通性問題,低價銷售問題,接踵而至。歷史上,不少公司就因為囤貨導致市場一蹶不振。
而當維權爆發的時候,企業很難在一剎那間處理好這些膠著的事務,無論是總裁,還是外事團隊。
再換一個角度思考,除了洋洋女士,好像未曾發現更多的關于玫琳凱經銷商低價銷售產品維權的現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個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玫琳凱已經費盡心思解決了其它類似的問題,只留下了洋洋女士。
或許,洋洋女士本身也有自己個性上的發難和欠缺。
各有各的難處,實在都不容易。
維權屬于比較特殊的公關事件,其一般來自市場,或者合作方內部的問題,也就很自然地牽連著企業自身一些更內核、更隱形、更經不起折騰的要點。
這就好比產品質量問題,公關屬性天然比較硬,處理的空間很小,而且涉及利益共同者,就更難掰得清孰是孰非。
另外,直企的維權和其它傳統產業的維權也有很多不同,涉及的人和環節通常較多,如果要明確一些利益鏈,相當繁瑣,且可能產生新的連環問題。
建議,維權事務無大小,需要固定部門的長期、長線溝通,有話好好說,如果實在是碰到溝通無果,或者對方有一定額外企圖的狀況,在保護好自身企業名譽的情況下,公開透明處理,損失小名譽榮辱,以誠信和真摯換取品牌的可持續發展。
相應的法務部門在處理事件的時候也要可咸可甜,底線要把持,但溝通需舒緩。
而從根子上杜絕維權,特別是退換貨引發的維權,就是要秉持不要捆綁銷售,不要爆大單,不要涉及過度的投資行為,不要動用多人經營的可持續發展經營理念。
企業吸收更多新鮮血液,增強復購,加大市場流通性,多做好的策劃項目,少做促銷。讓市場和平臺通透有價值。
對于玫琳凱的該事件,應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去關注雙方,若能妥善解決才是行業發展的一段佳話。
給彼此留下空間,哪怕不情愿,也好過疲憊和兩敗俱傷。
來源:商界號角新撰組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