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促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全民健康素養提升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公開對《關于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全民健康素養提升的建議》的答復。
代表您好:
您提出的《關于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全民健康素養提升的建議》收悉。經商教育部,現答復如下:
一、工作現狀和進展情況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作為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委采取系列措施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全民健康素養提升。發布《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24年版)》(以下簡稱“健康素養66條”),主要內容為群眾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先后啟動實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2017-2025年)、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2024-2027年)等,持續推進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加大優質健康科普產品供給,規范健康科普信息發布與傳播,充分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和專業人員積極性,加強社會倡導動員全民參與。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2年的8.80%提高到2024年的31.87%。
二、關于所提建議的答復
(一)關于“以需求為導向,加強優質健康科普產品供給”。
一是舉辦“時令節氣與健康”健康知識發布會,圍繞時令變化特點、疾病流行情況和群眾關心關注的健康問題,邀請權威專家發布健康知識與技能。二是編寫出版“健康中國 你我同行”系列科普讀物,其中《知行合一 健康之道》《食養是良醫》等分冊聚焦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三是依托“健康中國”政務新媒體矩陣、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健康大家談”直播等渠道,宣傳健康知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四是指導各地開展全民健康素養宣傳月活動,以宣傳推廣“健康素養66條”為主線,線上+線下聯動開展系列健康素養提升活動。五是舉辦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動,將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征集主題,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創作相關優質科普作品并加大宣傳推廣。六是以愛國衛生月為載體,先后組織開展“防疫有我 愛衛同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宜居靚家園 健康新生活”“健康城鎮 健康體重”“愛衛新篇章 健康‘心’生活”等主題宣傳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參與愛國衛生運動和健康中國行動的良好氛圍。
(二)關于“以優化隊伍建設,實施個性化健康行為干預項目”。
一是持續完善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實行動態管理機制,2024年版專家庫成員覆蓋42個專業領域。專家庫成員通過出席發布會、接受媒體訪談、參與科普活動、創作發布科普作品等方式,傳播權威健康知識。二是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21年8月,教育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把全面提升健康素養納入高質量教育體系,助力健康中國行動。三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明確健康教育課程,落實課程課時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增加體育鍛煉時間,引導學生養成健康行為習慣,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四是推進健康學校建設。2023年6月,公布1075所學校為首批全國健康學校建設試點單位。2025年,教育部將健康學校建設納入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改革試點,提高學校衛生健康工作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提高學校健康教育體系和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效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三)關于“以多元協同路徑,創新促進健康生活方式養成”。
一是啟動“三減三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專項行動。2017年,我委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啟動“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傳播和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推進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目前,累計2896個縣區開展以“三減三健”為主題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覆蓋率超過98%。二是通過“體重管理年”活動,實現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2024年6月,我委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倡導和推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預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切實推動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進一步通過體重管理“小切口”,推動解決慢性病防控“大問題”。三是加強健康生活方式的宣傳。每年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活動,指導各地組織開展各類公眾參與度高、覆蓋人群范圍廣的科普宣傳活動,營造人人主動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宣傳氛圍。四是發揮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積極推廣健康管理小組、健康積分等基層健康治理的經驗,引導廣大居民樹立“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主動參與自我健康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目標和計劃
我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鞏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長效工作機制,動員更多部門、單位、社會組織,依托村(居)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力度,全力促進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生活方式養成。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健康素養納入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感謝您對衛生健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國家衛生健康委
2025年6月12日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