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社交電商平臺一家接一家地倒下?
前兩年曾風光無限的社交電商賽道,如今只能看到一個個獨角獸倒下的身影。
2019年5月,阿里推出“淘小鋪”全面發力社交電商。然而今年9月份,淘小鋪卻發布公告稱,商品交易等相關功能將于10月11日晚間停止,這也標志著淘小鋪正式涼涼。
8月份,社交電商頭部玩家貝店“暴雷”,上百家供應商前往總部追討拖欠錢款。據21Tech報道,被貝店拖欠貨款的商家超過上千家,保證金加上貨款總額超過1億元。 直到如今,貝店還未出面回應,維權風波未平。
9月末,“社交電商第一股”云集發布公告稱在9月27日收到納斯達克工作人員的通知,由于公司連續30個工作日的收盤價低于1美元,已經不符合納斯達克的最低上市要求,也就是說云集面臨退市風險。。
2018年是社交電商平臺風起云涌的一年,2019年隨著云集的上市,社交電商更是迎來了高光時刻。
然而隨著監管日趨嚴格、一輪輪處罰與整改,僅僅兩年的時間里,社交電商環境逐漸萎靡,淘集集、未來集市、云集品等一家又一家社交電商平臺倒下。據媒體此前報道,去年半年的時間,僅廣州、義務兩地,就有500多家社交平臺倒閉或停止運營。
一、緣何陷入倒閉、轉型、匿跡困境?
曾經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落魄,這或許可以看作是眾多社交電商平臺的真實寫照。如今的社交電商平臺,大都面臨著倒閉、轉型、匿跡的處境。這也不得不讓人感嘆,僅僅幾年的時間,社交電商平臺就如此沒落了呢?
1、 沒有從用戶角度出發的清晰定位
有人認為,多數社交電商平臺所包含的類目都比較廣泛,這從用戶需求覆蓋方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不以品類作為用戶心智的切入點時,使得社交電商的特征不夠明顯。論品類齊全不如淘寶,論物流體驗不如京東,返傭的特點更多情況下是為了省錢而不是賺錢,又拼不過拼多多。“社交電商”不是標簽,從用戶角度出發給平臺做的定位才能稱之為標簽。
2、沒有精細化運營,很難留存用戶
還有人認為,社交電商是依靠社交關系而從事的電商行為,但大家好像把目光都聚焦在獲客上,對“社交關系”更多的是利用,而非正常的電商精細化經營,維護留存客戶。他們不是粗暴地采用燒錢補貼等方式獲客,就是打著快速圈錢目的,利用社交關系裂變、拉人頭。
最后,要么是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很多平臺因拿不到融資,造成資金鏈斷裂、拖欠供應商貨款、小B用戶提現困難而跑路或倒閉;要么就是在鉆法律空子,在“灰色”地帶游走。
近些年,社交電商平臺因涉嫌傳銷被處罰,已是家常便飯。
2020年6月,社交電商平臺“淘小鋪”深陷涉傳風波,其關聯方被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人民法院凍結4420萬元。
早在兩三年前,也有社交電商因涉傳被罰款的事件。
2017年,云集因為涉嫌傳銷被杭州市濱江區市場管理局處以958萬元的罰款;
2019年3月份,花生日記因涉嫌傳銷被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責令改正,累計罰沒7456萬元;
2019年10月,未來集市因涉嫌傳銷,13個銀行賬戶被凍結;
2020年因涉嫌傳銷而被處罰的社交電商平臺也超過20家......
二、社交電商陸續倒下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如今社交電商的發展勢頭相較前兩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從曾經的勢如破竹,到如今的尸橫遍野,社交電商強勢崛起以及快速衰落的背后,包含眾多方面的因素,也留下了很多的商業啟示。
而就現在來看,也有一些社交電商平臺成功實現轉型,依然能夠有著不錯的表現。在這些轉型的背后,又有哪些深層的秘訣?社交電商未來的前景又將如何呢?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