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營養健康食品應該擁有標準化聲稱嗎?
隨著食品產業和健康產業的發展,聲稱健康屬性已經不只是特殊食品的專利,在普通食品當中擁有眾多具有健康價值的產品已經是業內的共識。事實上,普通食品和藥品之間存在一個較大范疇的食品門類,就是具有特殊膳食指向和屬性的營養健康食品。將營養健康食品按照特性加以細分,并且賦予標準化的聲稱,成為行業關注并亟待作答的話題。
當前,企業對于營養健康食品的聲稱存在兩個誤區,要么做“減法”,凡是說到食品的健康就特指以保健食品為代表的特殊食品;要么就是做“加法”自造概念,對某種食品進行沒有科學依據支持的夸大宣傳的健康聲稱,甚至走向了法規的禁區。出現這樣現象的根源在于我國尚未建立明確的營養健康食品管理框架和系統完善、層次清晰的標準體系,最終這樣不當的“加減法”極大地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制約了行業成長。
現代營養學和食品工藝學早已證明,食物對于人類有兩個基本的作用,一是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二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而這兩個作用無疑包含著豐富的健康內涵。“營養”“保健”“功能”“特殊人群”“膳食”“補充”等核心概念,包容在各種各樣的食品當中,不是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特殊食品所能夠涵蓋的。比如,保健食品的聲稱具有強大的針對改善健康風險的功能指向,而普通食品當中的低嘌呤食品、低鈉食品、高纖維食品、等滲食品等聲稱,指的就是食品當中突出的滿足特定人群健康膳食需要的特性。后者的聲稱,并不關聯健康問題,也沒有攝入的量效關系,但是確是營養健康食品當中不容忽視的、占比特殊食品更大份額的食品品類。把這些特性食品分清楚、說明白,是食品行業不可推卸的責任。
特性食品首先不能違背現行的法律規定,不能描述產品的功能,更不能與疾病治療相關聯。其次是不能臆造概念,單純地將某種特性食品給予一個名詞,而是應該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以科學研究的方法,運用建立標準的方式,把具有特性的營養健康食品,通過建立一個個完善科學的標準,在定義、標識方面,進行準確科學的聲稱,從行業標準認證工作入手,讓每一個特性食品的名稱,既有法律地位,有科學依據。而要做好這些工作需要監管部門的政策引導,科研機構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品牌企業的大力支持。
具有特性的營養健康食品標準化聲稱的背后,是強大的政策驅動。“優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健康制度、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是提高全民營養健康水平的重要環節,也是《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的重要組成內容。當前,我國營養健康食品產業規模約為4000億元—5000億元;預計5年以后,零售規模有望達到2萬億元,10年以后有望達到4萬億元;營養健康食品產業將迎來歷史上黃金高速發展期。把營養健康食品的特性聲稱這件事做好了,不僅是行業的鼎力創新之舉,更是為營養健康產品市場打開了一條高速發展通道。
當前,在國家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的關注下,已經開始推進營養食品的標準化工作。全國特殊膳食標準化技術委員等相關單位,已經著手制訂了多項營養健康食品的行業標準。監管部門和科研機構的作為需要企業點贊加油,同心協力讓更多的特性營養健康食品實現標準化聲稱,帶來食品行業的更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