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是否能吃出健康?
吃大餐前,先來一粒熱控片控糖燃脂;晚飯最容易吃胖,干脆喝一瓶代餐奶昔;睡眠質量不高,來2粒睡眠軟糖……五花八門的功能性食品,正成為Z世代(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熱衷入手的潮品。打著養生旗號的功能性食品,到底是智商稅還是保養神器?記者采訪了專家。
業內人士表示,所謂功能性食品,可以理解為具有特定營養、保健功能的食品,比如紅牛、養樂多都可以稱作功能性食品飲料。在產品形式上,市場上各類軟糖、沖劑、飲品、凍干、代餐等不斷推陳出新,宣稱為用戶在體重管理、美白養顏、調節腸道、改善睡眠等場景提供特殊助力。
當下年輕人對養生的需求很旺盛,工作壓力大、沒時間運動、三餐主要靠外賣,為養生產品買單時毫不手軟。大學生小陳因長時間看電腦覺得視力模糊,網購了維生素和葉黃素,花費四五百元。在談到效果時,他告訴記者:“說實話可能更多是心理作用。”記者采訪發現,年輕人獲取產品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小紅書、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對于零糖飲料、美白丸、護眼丸等商品,各大博主的推薦可謂鋪天蓋地。
一家4A廣告公司資深客戶經理向記者介紹稱,功能性用品的推廣通常從“測評起家”——先由知乎、果殼等知識類的平臺測評背書;再通過小紅書、抖音、B站一類社交平臺的KOL、KOC測評引導、藝人帶貨等方式,將流量轉化為購買率;而后則邁入藝人代言、電競聯名、綜藝影視贊助等費用相對更高的推廣階段。
“功能性食品本身市場規模巨大,具備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公司獲利性強,受到投資人追捧很正常。”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但是確實有一些所謂的功能性食品其實就是“收智商稅”的,長期來看可能會暴露問題,但短期可以持續有收益。
王驥躍認為,長遠看,健康產業是大產業,真正的有保健功能的產品會贏得市場,功能性食品未來有望誕生百億市值的企業。不過,當下的功能性食品市場里,宣傳和洗腦的重要性可能遠大于實際具體功能。王驥躍直言:“功能性問題,應該是監管的職責所在,不能指望消費者去發現是否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