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業新零售,解碼下個十年中國零售局
話題開啟前,小編想講個故事
故事內容是:某一天,X先生前去購置年貨,到了貨攤上,年貨應有盡有,X先生買了許多東西,正準備結賬的時候,貨攤老板與X先生寒暄了幾句,便加上了微信,隨后X先生微信的主頁面就多了個“年貨群”。
貨攤老板的經營策略并不復雜,時不時來一場“朋友圈集贊拿特價”的活動,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美容養顏的“食補攻略”,以及每周六晚九點固定的“微信群限時秒殺”。別人家的年貨可能一天都賣不出去幾斤,這家店在微信上卻是整箱整箱的賣。
官方用詞解釋這個現象:社交零售
社交零售崛起,幾乎各大領域都能夠利用上
疫情期間,卻形成了一種“社區商業”
01
離消費者更近的“社區商業”
“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觀點和理念逐漸被零售企業所接受。
當然,這里的“社區商業”是指以社區范圍內的居民為服務對象,主要服務于社區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務。
社區商業被企業追逐,是因為“離消費者更近”,其所需要的很多服務多是高頻、剛需范圍。
社區生鮮店就是典型的代表。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7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5.31億元。雖然生鮮市場巨大,但社區生鮮企業盈利卻難,這考驗著生鮮企業的運營能力及供應鏈體系。
當然,這里的盈利并非是單店盈利,而是整體盈利。這就需要生鮮企業有門店批量復制的能力。要具備從人才、商品、運營、管理甚至是供應鏈的能力,既能把店開出,又能把店運營好,使之系統化、標準化、可持續化。
生鮮傳奇認為,離消費者更近是一種商業模式。其選址也大多在小區門口,“千米距離是社區生鮮店與超市和菜市場競爭的關鍵要素”。不只是生鮮傳奇,誼品生鮮、永輝生活等無一不是瞄準社區,并以生鮮這個品類進行市場切入。此外,很多“前置倉”企業、還“線上訂線下取,今日訂明日取”自提模式的呆蘿卜等也都根植于社區。
02
后疫情時代的政策機遇
疫情期間,大型購物中心人流稀少,娛樂、餐飲、旅游、會展等聚集性業態營業額降至低谷,但社區商業中超市供應的蔬菜水果類每日生活必須品銷售卻都有大幅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內,以經營快速消費品、生活必需品為主的超市也保持相對較高且穩定的增速。2020年1-3月,在疫情導致全國經濟下滑的情況下,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零售額卻逆勢同比增長1.9%。相比之下,同期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分別下降34.9%、24.7%和28.7%。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這充分反映了社區商業超市等業態在此次疫情中的重要性。社區商業提供社區超市、水果店、蔬菜門店、理發店等基礎業態,起到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這將為其未來的發展爭取到有力的政策傾斜。
來源:公開報道、觀點指數整理
今年以來,發改委和住建部等多個部門發布文件,表示支持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便利店、社區菜店等社區商業。
商務部在今年3月提出更加明確的措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加快推動社區便利店發展、支持社區菜市場建設改造、促進社區生活服務業發展、創新社區新業態(社區體驗式電商、社區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等)。
可以預見,未來政府將會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促進社區商業的轉型升級和應急保障功能。
社區商業究竟能夠“存活”多久,誰也不清楚,但是社區商業出現的當下,的的確確的給了人們生活許多好處,未來的時間里,我們一起期待社區商業的最前沿變化。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2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