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銷20億銷量重磅產品 康恩貝拿什么來逆轉困境
“老牌”藥企康恩貝近年的動蕩令人唏噓,先是撐起利潤半壁江山的核心產品遭遇“滑鐵盧”后徹底退出,康恩貝創始人做出艱難決定易主國資,之后曾經投資逾27億元收購的貴州拜特制藥又面臨停產被出售。
近日,康恩貝發布公告稱,擬以公開掛牌方式轉讓貴州拜特100%股權。截至目前,貴州拜特公司產品生產經營活動已經停止,去年及今年以來持續虧損,且短期內難以改善。
貴州拜特被收購后,一度成為康恩貝的“利潤奶牛”,但在核心產品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因政策影響被調整出各省級地方醫保支付目錄后,卻導致了康恩貝2019年出現首虧,并由此跌入業績谷底。
康恩貝表示, 本次擬轉讓貴州拜特 100%股權,有利于公司及時清理低效資產、進一步調整優化資源配置,聚焦發展公司中藥大健康產業核心業務。
醫藥戰略顧問周樹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浙江國資入主后,康恩貝要想擺脫業績下滑困境,成為中醫藥健康產業的龍頭,自我保健品類產品是否能夠挑起主業的重任,能夠形成代表品牌價值的核心產品,尚待市場考驗和觀察。
“利潤奶牛”一去不復返
貴州拜特雖然有20多個藥品批文,但只有一款“恤彤”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最有含金量,稱得上是核心產品。2014、2015年,康恩貝先后共投入27.59億元收購貴州拜特實現100%控股。
花巨資收購來的貴州拜特確實也給康恩貝帶來了高回報,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是貴州拜特銷售收入的主要來源,占營收的比例在95%以上,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銷量連年增加,巔峰時期年銷售額接近20億元。
尤其是在2017年和 2018年,貴州拜特實現凈利潤分別為3.45億元、3.73億元,在康恩貝凈利潤占比達到48%、46%。自收購貴州拜特公司以后,康恩貝歷年累計收到貴州拜特公司分紅款計 21.13 億元。
但是,2019年下半年起,受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出爐、醫保支付政策調整及市場環境變化影響,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銷售出現持續性大幅下降,到2020年下半年,已幾乎無市場銷售,這也導致貴州拜特2020年大幅虧損, 較 2019 年凈利潤同比減少 3.64 億元,陷入經營困境。
重磅產品的斷崖式下跌,也讓康恩貝遭遇了自2004年上市以來首個虧損年度。2019年年報顯示,康恩貝營收和凈利潤雙雙下滑,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減少142.4%,虧損3.46億元,主要原因在于全資子公司貴州拜特公司相關的商譽及無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等影響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減少 8.78億元。
貴州拜特于2019年12月,暫停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生產,并于2021年2月注銷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注冊證,貴州拜特其他產品也于2020年12月下旬起陸續停產。根據有關要求,貴州拜特于2021年1月向藥監部門提出停產申請并進行備案。
2020年康恩貝遇重大轉折,同年7月,康恩貝控股股東變更為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國貿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根據省國貿集團有關戰略部署和要求,康恩貝加快了資產和業務結構調整。
康恩貝公告中稱,公司曾積極努力幫助貴州拜特公司脫困,但受制于醫藥行業政策和市場變化等多種因素收效有限。截至目前,貴州拜特公司產品生產經營活動已經停止,去年及今年以來持續虧損,且短期內難以改善。本次擬轉讓貴州拜特100%股權,有利于公司及時清理低效資產、進一步調整優化資源配置,聚焦發展公司中藥大健康產業核心業務。
靠保健類產品走出困境?
2019年首度出現虧損后,康恩貝的自救努力不可否認。
2020年年報顯示,康恩貝主要從事藥品與大健康產品的研發、制造及批發與經銷業務,已形成以現代中藥和植物藥為基礎,以特色化學藥包括原料藥和制劑以及功能型健康產品為支撐的產品結構。應對政策市場變化,公司調整業務結構,重點發展包括非處方藥及健康消費品在內的自我保健類產品業務。
2020年,康恩貝實現營業收入59.09億元,同比下降12.70%;實現凈利潤4.53億元,同比增加7.99億元,增長231.15%。其中,2020年康恩貝轉讓參股的嘉和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即現境外上市主體公司JHBP(CY)Holdings Limited的部分股權、變更對該股權的會計核算方法以及所持JHBP(CY)Holdings Limited股票期末市值變動等三項因素,共計增加2020年度凈利潤3.47億元。
今年上半年,康恩貝實現營收31.20億元,同比下降2.36%,凈利潤為2.46億元,同比下降49.20%。如果剔除貴州拜特的影響,營收同比增長2.10%。此外,因疫情持續影響,康恩貝呼吸系統用藥OTC渠道銷售受限;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必坦)、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金奧康)集中帶量采購降價影響銷售收入下降,加上同期貴州拜特公司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歸零并停產等不可比因素的影響,導致康恩貝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減少約5.15億元。
在2020年年報開篇中的董事長致辭里提到,公司的多個品牌和產品,也具有像“云南白藥”一樣,從藥品向健康消費品延伸的市場潛力,除已獲初步成功的珍視明、康恩貝品牌外,金笛、前列康等品牌也已開始了在健康消費品市場的拓展。
之后康恩貝在今年半年報中再次表示,今后將重點發展包括非處方藥及健康消費品在內的自我保健類產品業務。上半年,康恩貝自我保健產品類業務收入達到15.86億,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51.01%,成為占比最大的核心業務板塊。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來看,保健類產品固然給康恩貝帶來了業務增長,但是對其未來能否承擔起代表品牌價值的核心產品重任表示擔憂。
康恩貝聲稱2020年是”奮力攀爬走出低谷的轉折之年”,在未培育出同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有同等市場地位的核心產品之前,康恩貝將如何走出困境?就此,《華夏時報》記者給康恩貝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