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同城生活后,貝店再“暴雷”,社交電商加速“洗牌”?
以生鮮電商同程生活倒閉為主要標志事件,社交電商的“城墻”開始坍塌。
近日,社交電商類公司貝貝集團因拖欠商家巨額貸款被推上輿論熱潮。據媒體報道,上百位商家聚集在貝貝集團總部的門口要求維權,討要被拖欠已久的貨款及平臺保證金。而貝貝集團總部現實上是人去樓空,商家或將面臨著討債無門的境遇。
公開資料顯示,貝貝集團創建于2011年,旗下擁有貝貝網、貝店、貝貸等業務平臺。其中,2011年至2016年,垂直母嬰電商特賣平臺貝貝網等先后獲得多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今日資本、高榕資本、IDG資本等。
而今,貝店卻欠債數千萬,風光不再,或可能成為了電商賽道的“棄子”。不過,曾經受資本青睞的貝貝集團為何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呢?
01
欠款問題早已產生
2014年,貝貝集團推出垂直母嬰電商特賣平臺貝貝網;2017年,貝貝集團推出了品牌直采社交電商平臺貝店,進軍火熱的電商賽道。
據相關數據統計,從2017年7月正式上線開始,貝店僅花了百天時間,訂單量便破了百萬,且曾一度在APP增速榜上位列第一,基于此,該電商平臺還獲得了一系列融資。可見,彼時這種通過社交分享來實現消費者、店主和供應端三方鏈接的這種“貝店模式”受到了多人追捧。
融資與擴張總是相伴而生的。在貝店有所成績之后,貝貝集團相繼開發了貝倉、希美等平臺,來實現豐富業務范疇。但是,市場似乎沒有給予良性回應。
從2020年開始,電訴寶、黑貓投訴等網絡糾紛服務平臺上便已陸續用戶投訴,反映貝貝集團旗下“貝店”、“貝倉”入駐店鋪均有違背承諾,退店不退保證金的情況。此外,電訴寶受理用戶維權案例顯示,“貝店”還涉嫌存在發貨問題、霸王條款、商品質量、網絡售假、貨不對板、退款問題等。
日前,據媒體報道,記者已獲得的一份實名登記信息表顯示,被貝店拖欠貨款賬單的商家一共有940多家,加上現場手寫登記的名單,合計起來超過上千家,保證金加上貨款總額超過1億元。
02
疑被籌建新平臺“割韭菜”
或是產業的擴張使得貝貝集團無法兼顧各個業務,亦或是競爭日益激烈電商行業使得貝貝集團受到不小的沖擊,貝貝集團的市場地位一落千丈。不過,從直接原因來看,或是由于其經營不善所致。
據記者調查發現,貝貝集團旗下社交電商貝店從8月10日起轉型做導購電商,引入了淘寶、拼多多等第三方供應鏈資源。不過,這亦不能在短期內挽救貝店拖欠貸款的窘境。
分析人士亦認為,集團著力發展新業務,扶不起來的貝店或將成棄子。流量背后,不見得是一片繁榮。
值得關注的是,貝店轉型或是想要依靠自身流量,緩解目前貝店發貨、資金周轉等困難。不過,其新平臺希美的投入,或是壓倒貝貝集團的最后一根稻草。
據了解,希美是貝貝集團在4月時上線的新平臺,引入了一些國內代工廠品牌,主要定位高端市場。另外,貝貝集團官網業務介紹欄里已經刪去了貝倉和貝省,只留下貝貝、貝店和希美三大業務進行展示。
知情人士透露,希美是獨立的公司運作,公司集中精力在這個業務上,而新平臺與貝店并未實現會員互通機制,所以重頭開始的希美仍是貝貝集團的重倉。由此,如果此次貝店事件最終無法解決后,貝貝集團可能一換一,直接舍棄貝店。
03
“電商江湖”淘汰加速
事實上,除幾大電商平臺穩居前列之外,其他“創業者”的情況并不樂觀。縱觀來看,這些年來,從花生日記、蜜芽、環球捕手、環球好貨到現在的貝店,社交電商倒下一個又興起另一個。
另外,抖音、快手等平臺也在爭搶著社交電商的光環。短視頻、直播等模式興起,正在吞噬社交電商社群的紅利。
值得關注的是,類似貝店的電商平臺的經營模式給違法犯罪提供了一定的土壤。社交電商一般采用“自己買省錢,別人買賺錢”的模式,這雖然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但卻也是野蠻無序的,未來集市、斑馬會員、達令家、貝店等平臺便因此屢陷傳銷風波。
有著“會員電商第一股”之稱的云集如今總市值僅剩3.88億美元。與上市首日30.87億美元的總市值相比,市值縮水近九成。從營收來看,云集亦已經連虧了5年,虧損額合計高達4.51億元。
由此來看,社交電商行業正在被降溫。隨之,消費者們亦應該對社交電商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對于貝貝集團來說,如果近期內得不到強有力的資金支援的話,或很難走出迷途。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0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