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黃金寶:換位思考是最佳溝通方法 莫讓受助者有壓力
他說,“我想要一輛自行車,可以騎著自行車幫爸爸放羊。”他還說,“我長大了要當(dāng)警察,抓壞人!”這是3年前的夏天,我聽到的一個10歲男孩的心愿。那時候,因為先天性心臟病,騎自行車對他來說還是一種奢望。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個健健康康的帥小伙了。
這個男孩叫艾比布拉,是三生“愛心1+1”先心病兒童救助行動中獲得幫助的202個孩子之一。這個樂觀愛笑的孩子,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甚至,讓我對做公益慈善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
艾比布拉并不是我們救助的第一個孩子,但卻是和我走得最近的孩子。一旦走近,他就不再是某個數(shù)字,不是概念化的群體,而是一個鮮活生動的人。他有愿望,有夢想,有高興也有難過,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獨一無二。所有的感觸和感動正來自于此。
我曾聽過國外一個公益組織的故事,運送物資的車輛到達(dá)貧困地區(qū)時,很多孩子圍了過來,但志愿者卻沒有急于分發(fā)食物,相反的,他們要求這些孩子幫忙搬運物資,再把食物作為酬勞發(fā)給孩子們。相比較直接伸手索要救助,通過勞動換取果實對孩子的人格成長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他們受到平等的對待,因此懂得努力付出,去改變現(xiàn)狀。
我也曾聽聞過另一個故事,一些受資助的貧困學(xué)生,一旦走上工作崗位就很少和資助者保持聯(lián)絡(luò),并不是這些學(xué)生們“沒良心”,而是資助者不自覺地帶有高人一等的“債主”心態(tài),讓這些學(xué)生們把受救濟的過去當(dāng)成了壓力,不愿再去面對。
真正接近你所幫助的對象,才會更好地?fù)Q位思考,找到最佳的溝通方式。公益慈善,捐了多少錢、幫了多少人,這些數(shù)字固然重要,但怎么把錢花出去,怎么去幫助人,卻是大學(xué)問。
所以,在三生志愿者培訓(xùn)中,我們最強調(diào)的一點就是:尊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一問自己,如果這些受助對象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們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會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幫助他們?
有時候,用什么樣的方法去做一件事情,比你的出發(fā)點更為重要。
- 三生,黃金寶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