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企業“去直銷化” 是商業模式變革還是自取滅亡
直銷企業作為商業社會一個細分行業,又屬于特殊的種類,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直銷化標簽。而當一些企業避談直銷,走“去直銷化”道路,此舉究竟是行業革新者,抑或逼退行業謝幕的暗黑者?記者近日做了正反方評價對比,發現贊彈各異。
原富迪執行總裁吳文廣: 羊毛應該出在豬身上
“去直銷化”并不是對直銷行業的否定,而是一種革新。如果我們繼續將這個行業打上直銷的標簽,那么,直銷行業只能越來越被妖魔化,它也不會被認為是個正當的行業。
現在無論是企業還是直銷人,都有“去直銷化”的傾向,主要是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互聯網、新技術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顛覆了傳統行業,也改變了企業的商業模式。以前企業或者商家,想要盈利,都是采取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如通過提供各種售后增值服務來贏取利潤,消費者仍然需要付錢。但是現在,更提倡羊毛出在豬身上,比如,中國移動每月剩余的網絡流量會被清零,所以中國移動與優酷網合作,將流量賣給優酷網,但是流量也不用優酷網買單,而是優酷網的廣告主。所以說,商業模式早已經發生了變革,直銷行業也應該如此。
直銷行業最早的詮釋是,省去中間流程,讓交易只存在一兩個環節,但如果互聯網新技術能夠使這些環節更加簡單化,壓縮時間空間的距離,讓人們的接觸變得更加簡單,何樂而不為呢?
綠之韻集團全球營銷中心副總裁牛超:“去直銷化”利于人才引進
目前“去直銷化”只是個體行為,但是將來它會成為整體趨勢。
直銷文化是品牌文化的延伸,也是營銷的一種,“去直銷化”實際上就是對直銷文化的延伸,注重產品文化。通過“去直銷化”,雖然短期會對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能夠改善企業的社會公眾印象,也有利于市場長遠的規范發展。而且隨著行業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去直銷化”所營造的氛圍更利于高端人才資源的引進。
目前“去直銷化”的企業還僅僅是少數,很大原因在于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并沒有意識到,在品牌戰略上企業“去直銷化”的重大意義,這也與職業經理人本身的經驗和閱歷有關,或者在他們的主導下,企業只關注刺激業績的快速增長,而忽視了在這個階段的轉型。
三株福爾藥業公司總裁吳志鵬:無需刻意改變
去和不去,怎么去,這好像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不過我倒覺得,是什么就是什么,沒必要刻意地去或不去。真要想去,就沒必要走這條路。對三株來講,本來傳統模式根深蒂固,給老百姓的印象也一直是靠傳統銷售。但時代變了,我們也得變。然而我們再怎么變,也不會把傳統的東西甩得一干二凈,沒必要。客觀地說,獲得直銷經營許可之后,我們只是多了一種拓展市場的可能性,或者說又多了一條路而已。我們更專注的,是我們自己所擅長的全新萬店連鎖立體多維營銷模式。
企業大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路徑走,只要別急功近利、別碰法律紅線,就不會有什么負面影響。直銷如此,其他營銷模式也不例外。近年來,消費領域,如食品和某些日化產品,確實出了不少問題,也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但反觀直銷領域,還真的相對干凈一些。至于社會上那些搞異地傳銷、靠坑蒙拐騙或強行拉人入圈的行為,完全不能歸到直銷之列。正當的直銷,對市場乃至對社會的影響,也一定是正面的、積極的。
九天綠教育部總監柳子墨:若脫離直銷軌道或自取滅亡
我個人認為直銷企業“去直銷化”是個體行為,目前這一現象還比較少。企業之所以會出現“去直銷化”的傾向,是由于企業的定位問題,他們既希望借助直銷這一平臺來拓展市場,又將直銷與傳統相結合,因此會出現界限不明確的現象。
當企業在直銷行業獲得一些利潤之后,如果食髓知味,想要獲得更多,不按照直銷的運作模式,開展所謂的多產業運作,盲目地發展,最后對行業造成傷害,自己也受傷,那時企業要不就選擇轉型,要不就只能消亡。
- 直銷,直銷企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