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低碳日廣東主會場啟動儀式在無限極召開
7月11日,廣州無限極廣場被一抹綠色的活力點亮——全國低碳日廣東主會場啟動儀式在此拉開大幕,一場關于綠色未來的探討與實踐就此展開。值此“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宣示5周年之際,這場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主辦、以“碳路先鋒、綠美廣東”為主題的活動,成功凝聚各方力量共赴綠色之約: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信廳等15個政府部門代表,攜手科研院校、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代表逾200人齊聚現場,圍繞綠色發展新路徑展開熱烈交流。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周國英女士出席并致辭,肯定了廣東省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并強調了本次活動對于推動全社會參與低碳行動的重要意義。作為活動協辦方及場地提供方,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也亮出了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綠色成績單”,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踐行綠色發展,我們是認真的!
綠色建筑界的“雙料冠軍”
這次活動選在廣州無限極廣場可有著充分的考量,畢竟這座大樓可是拿下了環保界的雙黃蛋大獎!不僅捧回了綠色建筑界的“奧斯卡”——LEED鉑金級認證,成為白云區首家獲此殊榮的辦公商業綜合體,還斬獲了中國綠色建筑界最高標準的“三星級標識證書”,要知道,這個標準可是用在像北京冬奧會場館、北京大興機場這樣的國家級重大工程上。
想了解獲獎背后有著什么樣的高科技?小i來為大家科普一波:
“科技創新”最高的是“ETFE膜采光頂+智能噴霧”技術,當膜表面超35℃自動啟動噴霧系統,形成水膜蒸發吸熱+阻斷60%紫外線(通過水霧散射減少輻射);ETFE膜黑科技在于61%鍍點率設計,精準平衡透光與隔熱,39%透光率保障采光,鍍點層反射熱輻射,綜合熱阻提升50%,這可是它在民用建筑中的首秀。通過在ETFE膜在屋頂噴射雨水霧化顆粒,讓外表面降6.8~22.7℃,內表面降2.2~4.8℃,室內降溫5℃,顯著降低15%的空調能耗。這個黑科技還拿到了國家專利,就像給大樓裝了臺智能“降溫神器”,既節能又環保。
這場成功實現“碳中和”的活動
這次活動最亮眼的要數碳中和證書頒發環節了!活動現場舉行了隆重的碳中和證書頒證儀式。為推進綠色辦會理念,減少污染產生及排放,主辦方可是實打實地做足了功課:先精確計算了整個活動由電力消耗、會議用品、人員交通等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購買廣東碳普惠核證自愿減排量2噸完成抵消,成功中和了活動產生的碳排放。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領導表示,本次活動碳中和證書的頒發,不僅體現了主辦方對綠色辦會理念的堅持,也為全省各類活動的碳中和實踐樹立了典范。未來,廣東將進一步推動大型活動碳中和常態化,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這場低碳日活動“料”很足
這次低碳日活動可謂精彩紛呈!活動現場不僅有干貨滿滿的主題演講,更設置了展覽區、低碳互動體驗區,讓參與者近距離感受廣東在應對氣候變化、降碳減污、碳標簽、碳普惠等方面的工作成果。
作為協辦方,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耀軍先生帶領嘉賓參觀無限極廣場,共同體驗“無限極低碳之旅”,深入了解企業綠色運營的實踐成果,并分享了公司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實踐。他介紹,無限極已將綠色發展融入企業可持續發展理念,構建了從原料種植到生產制造、物流配送的綠色價值鏈。公司通過打造綠色工廠、推廣可循環箱、使用新能源車等舉措,持續推動運營低碳化轉型,并參與制定多項行業標準,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雙碳”目標。
綠色生產方面,無限極新會、營口兩大生產基地均獲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級綠色工廠”,與供應商協同減碳每年達5000噸。其中光伏發電項目年發電量顯著,可循環箱年投入次數達53.9萬次,相當于每年減少碳排放1030噸;在45個城市累計投入121輛新能源車,年減排428噸;在資源回收與再利用方面,藥渣實現100%循環利用,水資源回用率達100%。
未來,我們將以科學碳目標(SBTi)為指引,承諾到2034年實現范圍1+2減排58.8%、范圍3減排35%,以實際行動響應巴黎協定目標。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耀軍
活動最后迎來了最燃時刻: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領導帶領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環保組織、公民、學生等代表共同宣讀聯合倡議,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本次全國低碳日廣東主會場啟動儀式活動采用“線下+線上”的雙線融合,線下交流氛圍熱烈,線上熱度更是一路攀升,截止活動結束,觀看直播人數突破5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讓低碳的種子借助網絡的“東風”,播撒到更廣闊的天地。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示了廣東省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成果,也為未來的低碳轉型指明了方向。
這場低碳日活動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廣東在綠色發展上的亮眼成績,更點燃了未來低碳轉型的新希望!作為活動的“綠色合伙人”,無限極將繼續秉持“思利及人”的價值觀,在綠色生產、綠色物流、綠色辦公等方面持續投入,為行業和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努力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