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店轉型希美,執著社交電商還有戲嗎?
8月10日,美商社報道了社交電商“貝店”母公司貝貝集團總部門口云集了上百位討債的“店主”和供應商的消息。
很快,社交電商頭部玩家貝店“爆雷”,上百家供應商前往總部追討拖欠錢款事件引發熱議。隨后,貝貝面對供應商追債圍剿承認因為經營不善,資金出問題,并表示后續有可能會申請破產。
而貝店的危機實際上早已有跡可循。
根據公開資料,從2019年開始,貝貝就進入了頻繁的轉型狀態。2019上半年,貝貝集團推出了品牌特賣平臺貝倉,同年下半年又推出了電商導購平臺貝省。現在貝店App已經充斥著各平臺的導購返利信息,轉變為導購平臺。
今天,貝店通過App推送了一則“希美店主招募信息”,宣布原來的貝店商家和店主,“只用花99元購買希美產品”,就可以直接升級為希美VIP,享受希美平臺中的購買優惠。
而希美正是貝貝集團在2020年孵化的社交電商平臺,此次試圖憑借希美翻身的貝貝集團似乎并沒有那么簡單,累積的負面信息和以往運營的問題已經讓眾多貝店商家失去信任。
同時,如今試圖轉型的貝店,將希美的運營模式又回歸了社交電商一開始買套裝商品升級VIP并獲得分銷資格的玩法。但沒有信任,談何社交。
同樣,希美在當下回歸的社交電商模式本身已經是身處窘境,早期社交電商平臺普遍采用“拉人頭+多級分銷”模式,雖在早年間能夠風光無兩,但隨著監管趨嚴,一輪輪處罰與整改,讓拉人頭模式的社交電商平臺面臨挑戰。
各大社交電商平臺也早已露出頹勢。并因多級分銷、“拉人頭”等違法問題涉嫌傳銷被多次屢屢處罰,“涉傳”的“原罪”質疑從未中斷。
當年的電商巨頭云集在2019年推出新的社交電商平臺未來集市,但僅僅3個月就被官方認定“涉嫌傳銷”;2019年3月,花生日記因涉嫌傳銷,被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責令改正,累計罰沒7456萬元;2019年11月,環球捕手被傳跑路,多次被官方點名。
據《財經E法》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2019年,有50家社交電商平臺被罰。2020年因涉嫌傳銷而被處罰的社交電商平臺也超過20家。
同樣,問題不斷的社交電商也面臨著資本的遇冷,根據企查查發布的《近十年我國社交電商投融資報告》,十年來,社交電商賽道融資441.06億元人民幣,共362起。2018年的融資金額達到頂峰,共125.21億元。隨后,短視頻、直播等模式興起,也在分食社交電商社群的紅利。到了2021年,截止目前,僅發生融資4起,披露總金額約20.61億元。2021年僅有4個社交電商項目獲得融資。
幾年間,社交電商已經從高速發展到逐漸走出黃金時代,抖音、快手短視頻、直播等模式取而代之成為了新的風口。
如今,有著“會員電商第一股”之稱的云集總市值僅剩1.98億美元,已難掩疲態,同樣,此次貝店“爆雷”也預示著,曾經風口一時的社交電商賽道如今正在逐漸萎靡,野蠻生長后的副作用一一浮現,社交電商行業進入洗牌期。
而社交電商要怎么做,該怎么做,如何找到合適的發展模式,仍然是眾多行業者正在摸索的內容。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鮑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鮑躍忠曾在貝店事件后發表意見,他表示,社交電商未來會成為一種零售形式,但是這種零售形式,并認為需要和到店零售包括到家零售,有機融合起來才會發揮最好的效用。如果單純把它作為一種零售形式,從現在來看,不要講是社交電商,大家現在看到店零售和電商零售都已經開始面臨困境,社交零售如果還是長期依存一種比較單一的零售形式,那么未來的前景將不容樂觀,所以當下,社交零售必須要走向融合,多面發展。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0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