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微商亂象多 警惕微商變“危商” 市民購物需謹慎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電子商務不斷成熟,網購逐漸成為群眾消費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基于微信公眾號以及微信朋友圈開店售賣物品的微商,更為活躍。基于微信“連接一切”的能力,微商在朋友圈內“無孔不入”。然而微商盛行的時代,各種危機也伺機而來。
圖為柯巖派出所民警查獲的有毒有害食品。通訊員韓深明攝
違法 網絡銷售有毒、有害食品
今年年初,柯巖派出所民警在轄區走訪時發現,一款名為“西雅輕”的減肥藥逐漸流行起來。民警發現,該產品包裝上未標明生產批號、生產商等信息。經過專業機構檢驗,發現該款減肥藥內含有違禁成分西布曲明,屬于有毒有害產品。
經排查,民警將目標鎖定,并于1月8日在四川成都一家木材店內將涉嫌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嫌疑人劉某抓獲,現場還搜查出了1萬余顆“西雅輕”。
據劉某交代,自己在2019年生下二胎后,經熟人介紹開始嘗試食用“西雅輕”減肥。之后,她又與該款減肥藥的上家商議,通過網上購物平臺、微信朋友圈兼職代理售賣。她以每粒3元的價格進貨,并以每粒15元的價格通過網絡轉售給他人。
“我只是覺得賣這個利潤很高,完全沒想到是違法的。”原本家庭美滿的劉某,以為做微商賣貨毫無風險,殊不知自己早已觸犯法律。
“截至劉某被抓獲,其共計出售有毒有害產品‘西雅輕’30000余粒,非法獲利超過30萬元。”據經辦民警說,辦案過程中,他發現一些愛美女士因為食用了該款減肥藥出現惡心嘔吐、失眠等不良反應。
盡管屢屢出現受害者,類似的減肥藥仍異常活躍在微商代購圈中。不久前,福全派出所也破獲了一起通過微信網售減肥藥案,同樣的“配方”,同樣的銷售手法,面對暴利,微商鋌而走險,為了美麗,消費者甘愿買單。
揭露 朋友圈微商亂象多
“朋友圈的微商都被我屏蔽了,他們賣的東西真的不能信。”市民宋女士曾在微商中購買過一款面膜,一開始是自己的小姐妹推薦的,礙于情面,她就付款購買了,“第一個禮拜用了真的好,敷完面膜臉跟雞蛋一樣滑。但后來就開始出現嚴重過敏。”她覺得,自己的臉應該是激素過敏了。
類似宋女士這樣因為使用微商銷售的面膜導致“毀容”的愛美女性不在少數。據柯橋多家醫院的皮膚科醫生表示,這類“激素依賴性皮炎”近年來越來越常見,患病人群以中青年女性為主。
一名有多年網購經驗的市民小陳告訴記者,“微商因為不需要開店成本且入行門檻低,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了,導致大批大學生、無業人士、寶媽加入。現在出現的微商代理品牌,我發現其中很多是‘三無產品’,朋友圈里廣告打得天花亂墜。”現在小陳早已屏蔽了這類微商“朋友”。
事實上,微商亂象遠不止以上種種。去年,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破獲了一起新型網絡傳銷案,犯罪分子將進貨成本不到2.5元一盒的劣質面膜,在微信朋友圈中包裝成“生錢”工具,通過豐厚的復式計酬激勵機制,‘拉人頭’進行計酬的返利模式。另一些違法分子則通過微信將電子煙等販賣給未成年人,還有一些人,則將自己扮演成微商,進行網絡詐騙。
警惕 莫讓微商變危商
2019年1月,《電子商務法》正式實施。其明確要求電子商務經營者要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在微信朋友圈做代購業務和商品銷售的從業者,也被列為電子商務經營者并納入監管范圍,按照規定,他們應該在網站首頁主位置公示營業執照等。
“現在很多微商甚至都不發朋友圈,微信私聊中的一些暗語,甚至是一條鏈接,都能把生意做起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做微商無需實名登記、繳保證金、信用評價、第三方支付保護等規則的限制,一旦遇到問題,其實消費者是很難維權的。
市民“凱媽”曾做過一段時間的微商,她說,做微商幾乎是零門檻,主要是轉發另一位微商的圖片文字,如果自己的朋友需要購買,上線會直接發貨給買家,“做了一段時間,有朋友在我這買了吃的后,問題挺多,有些是過期食品,有些說不是正品。事情多了,也就不想干了,實際上也掙不了什么錢。”“凱媽”說,她自掏腰包賠給買到偽劣產品的朋友們,但自己卻很難找上家索賠。
“微商主體信息沒辦法掌握,目前對于微商的監管還較為空白。”區市場監管局一位相關負責人認為,微商賣貨流程極為簡單,導致監管缺少抓手。在微商處購買產品出現消費糾紛后,有些微商直接刪除好友或更換賬號逃避法律責任,消費者維權比較困難。此外,微商往往還存在虛假宣傳、承諾不兌現等情況,“微商在交易時采用微信私下轉賬的方式,使得法制化的、規范化的監管手段很難起作用。我們提醒消費者盡量不要在微商處購物。”這位負責人說道。
浙江浙杭(紹興)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許晶則認為,微商也是商,同樣需要遵守法律法規。她呼吁,平臺要加強支付環節監管,法律層面也應做出具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定,讓政府監管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