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老人為買保健品花光21萬積蓄,向女兒借錢時方知被騙
如今,老年人受騙案件時有發生,詐騙老年人的手段更是層出不窮,保健品詐騙雖是老生常談但依舊有老年人上當受騙。家住上海市嘉定區的張阿姨就掉進了保健品詐騙的陷阱中,被告人葉某虛構投資保健品、支付旅游費用及押金等理由,騙得張阿姨21萬余元。近日,嘉定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詐騙罪對被告人葉某提起公訴。騙老顧客買保健品2014年,葉某還在上海一保健品公司上班,借著推銷保健品的機會,葉某認識了前來購買保健品的張阿姨。張阿姨退休后一直非常注重身體保養,平日生活里也會從葉某處購買一些保健品服用。一來二去,兩人便熟絡了起來。
2016年,葉某辭去了賣保健品的工作,準備另謀高就,但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打工維持生計。
2017年7月左右,葉某在網上貸款了3萬元,但收入微薄的葉某根本無力償還這筆卡債,面對著一次次的催款信息,葉某心生歹念,將目光瞄準了張阿姨。
葉某并沒有將自己早已經辭職的事情告訴張阿姨,而是謊稱自己已單干,哄騙張阿姨從他處購買保健品,張阿姨在他的花言巧語“攻擊”之下答應了,購買了4000余元的保健品。此后,葉某并沒有收手,而是采用相同的手法接二連三的騙取張阿姨的錢款。
其實,在這幾次購買保健品的過程中,張阿姨并沒有收到保健品實物,葉某每次都以暫為保管保健品為由騙取張阿姨的信任。期間,葉某為了穩住張阿姨,經常帶著一些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對張阿姨噓寒問暖,打起了親情牌。
謊稱將保健品轉賣直至2019年年初,在張阿姨的再三追問之下,葉某意識到暫為保管保健品這個理由已經支撐不下去了,于是編造了已將張阿姨暫存在他那的保健品轉賣給他人,中間還為張阿姨賺取了不菲的差價,但是對方因貨品不足還未付款,需要張阿姨再購買2000余元的保健品才夠。張阿姨想都沒想又掏出了2000余元給了葉某。
之后,葉某以相同的借口多次虛構他人有意購買張阿姨的保健品來騙其一次次投資,張阿姨都信以為真,多次給葉某錢款作為投資款。事實上,張阿姨從頭至尾都沒有葉某處拿到一分錢。葉某一直以對方未付款為由拖著。
2020年3月左右,葉某虛構保健品公司要組織客戶旅游的理由找到了張阿姨,張阿姨一番了解后決定帶著兒子一起參加旅游活動,于是一次性支付了2個人的旅游費用和押金。
葉某拿著這些錢沒過幾日便全部揮霍,于是,葉某又心生一計,編造了更換旅游公司的謊言騙取張阿姨重新支付押金,一心想帶兒子出去旅游的張阿姨再一次支付了2個人押金。之后葉某以同樣的理由,來來回回騙了張阿姨數次。
圖文無關為了逃避公安機關的偵查,葉某每次都讓張阿姨直接支付現金給他,期間,張阿姨實在拿不出現金了,迫不得已之下把家里的金戒指、金項鏈以及金元寶等一并給了葉某拿去金店典當換錢。
葉某一次又一次的詐騙早已將張阿姨的家底掏空,但隨著累計的金額越來越高,張阿姨越加不敢把這件事告訴老伴和兒女。直至她實在拿不出任何錢款,不得已之下張阿姨向女兒開口借錢。
女兒深知父母的養老金足以支撐他們日常開銷,問其借錢實屬不正常舉動。在女兒的追問下,張阿姨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全數告訴了女兒。女兒一聽便意識到母親可能遇到了詐騙,于是報警。2020年6月,葉某落網。
截至案發,葉某詐騙金額共計21萬余元。據其到案后交到,2016年以來,他一直都沉迷于賭博,在賭博上輸了十多萬元,欠下了高額的賭債和卡債,他將從張阿姨處騙來的錢多數償還了賭債和卡債,其中一小部分作為了生活開銷,如今早已揮霍一空。
近日,嘉定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詐騙罪對被告人葉某提起公訴。
檢察官說法老年人群體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輕人,信息獲取渠道相對單一,對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夠,面對各類新式騙局,更容易落入不法者的圈套。檢察官表示,身為子女,要抽空多陪伴自己的父母,加強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動態。此外,在自身增強防騙意識的基礎上,還要將當下流行的新型騙術、騙局等內容,告知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以防他們因缺乏防騙知識而被騙入局,一輩子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落入不法分子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