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的困境,社交電商走到盡頭了嗎?
8月25日,云集發布了今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財報顯示,第二季度云集GMV為78億元,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由于業績未達預期,財報發布后云集的股價再次下滑,當日市值僅為5.33億美元,比上市之初蒸發了近9成。
大家不禁要問,云集遇到了什么困境,社交電商模式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資本對于云集的無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會員電商的故事并不認同。
截至2020年6月30日,云集過去12個月的交易會員為1220萬,比Q1僅增長了40萬。云集從社交電商轉型會員制電商,是想要學習Costco模式賺錢,增加會員營收占比,降低商品銷售營收占比,但目前來看,云集的會員業務收入持續大幅下跌,且最近幾個季度呈出連續下滑的態勢,完全無法支撐起云集龐大的業務量。
在云集本季度78億元的GMV中,與商城業務相關的GMV占比62.8%,高達49億元,同比增長122.7%;同時商城業務收入為人民幣1.596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201.3%。這意味著,商城122.7%的GMV增長帶來了201.3%的營收增長,這說明商城業務的創收能力的確在持續提升。
從利潤來看,云集延續了前兩季度的持續盈利,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第二季度調整的凈利潤為2010萬元,只不過相比于前兩個季度本季度盈利水平略有所下滑。
那云集代表的社交電商模式遇到了哪些挑戰?我個人理解,最大挑戰來自于政策的影響。云集主要通過三級分銷的模式實現了快速的擴張發展,目前所受限制的是不允許再搞三級分銷。不管平臺商品是不是真實,還是在拉人頭賺錢都有禁止,所以從根本上改變了云集模式的獲客方式,獲客成本的大幅增加。
大家都知道分銷的模式主要是以賣會員大禮包方式為主,獲客不但不賠錢還能賺錢?,F在轉變為類似于京東一樣的廣告獲客方式,意味著獲客成本急劇上漲。目前我知道市場獲取一個新客成本基本大概需要兩三百元,而且這會直接帶來另一個比較明顯的負面影響,即用戶的復購率也會降低用戶的黏性也會下降。另一方面,就是在過去的五年,對云集來講其實還遠遠不足以構建供應鏈的優勢和壁壘,沒有差異化優勢的供應鏈無法留住用戶。
云集面臨的問題,從前是需要不斷地拉新獲客從而轉化為會員,現在則是如何有效激勵這些會員(店主),讓其更有動力去賣商城的貨,來吸引更多普通用戶成為會員,同時增加用戶粘性。會員模式已經無法成為突破口,而目前來看,云集或許還能靠商城業務搶救一下,目前以多品牌矩陣整合供應鏈算是亡羊補牢。
但從云集的困境我們基本可以得到一個判斷,以云集模式為樣板的社交電商或許已經走到了這個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