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市場監督管理會議針對社交電商“拉人頭”進行研討
據《中國市場監管報》報道,9月19日,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在河南洛陽組織召開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傳銷案件和直銷案件研討會。會議對當前市場監管部門查辦傳銷、直銷案件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研討,對下一步創新監管舉措、完善法律法規提出建議。
http://img2.hotds.com/news/ff/f0/B0847D81D80CA085FE77BE2F04683258.jpg
據參會消息人士向新浪潮透露,19日當天的會議分別進行了傳銷典型案例和直銷典型案例講解、討論。
據介紹,加強執法辦案是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各地開展打擊傳銷、規范直銷工作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對8個傳銷重點城市、6個網絡傳銷重點地區開展打擊整治傳銷工作,對2018年曾被列入傳銷重點城市的6個城市開展“回頭看”行動。同時,結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各地集中查辦違法違規案件,全面清查整治直銷市場,印發《直銷違法案件查辦指引》指導各地辦案。
會上,廣東、浙江、河南、山東、湖南等地市場監管部門一線執法人員分享了查辦傳銷、直銷典型案例經驗。
新浪潮了解到,會上分享的直銷典型案例是“A公司為傳銷提供便利條件案”。據悉,該公司為拿牌直企,與B公司簽訂合作協議,B公司掛靠A公司運營。運作過程中B公司被監管部門認定存在傳銷行為,A公司構成了為傳銷行為提供培訓場所、貨源的違法行為。另一個直銷典型案例也比較典型,即拿牌直銷企業“c公司虛假宣傳案”。該公司在表彰會議過程中宣傳內容涉嫌虛假宣傳,被立案調查。
第一個案例讓新浪潮記者想起了2018年的業內重磅文件“8號文”。2018年發布的、標示為國市監競爭〔2018〕8號的文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直銷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提到:“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對與直銷企業有合作協議關系的合作方、關聯方的監管。如有合作方、關聯方掛靠直銷企業,打著直銷企業旗號或借助直銷牌照影響力從事傳銷,而直銷企業提供支持、幫助、縱容或默許的,對合作方、關聯方以從事傳銷活動進行查處的同時,對直銷企業以為傳銷活動提供便利條件進行查處,情節嚴重的,對直銷企業以傳銷共同違法行為人進行查處;如直銷企業負責人為合作方、關聯方違法活動站臺、宣傳或提供幫助、便利,又難以追究直銷企業責任時,對該負責人個人追究為傳銷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的責任或共同違法責任。”
這說明,合作方、關聯方的“鍋”,只要直企參與,一定會一起背。
近年來,微商、社交電商玩家頻繁入場,新業態的出現也對監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會議也對社交電商中出現的涉傳行為如何監管進行了案例分享。比如D購物平臺發展店主過程中存在 “入門費”、“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等行為。另一個平臺采用“會員制”的經營模式,發展他人加入并從下一級會員消費金額中提取傭金,存在層級計酬,被認定存在傳銷行為。
據中國市場監管報此前報道,“社交電商”指基于人際關系網絡,利用互聯網社交工具從事商品或者服務銷售的經營行為,是一種社會化分銷模式。社交電商利用社交化平臺,將社會關系學中以“人脈關系”為紐帶的軟性資本轉化為可見的經濟資本,借助于互聯網流量迅速發展壯大。經過幾年的發展,社交電商逐步形成了以拼多多、小紅書、愛庫存、云集微店、貝店、環球捕手等為主的企業集群。社交電商運作模式在C2C(消費者對消費者)與B2C(企業對消費者)的基礎上演變出新的形態,此種模式屬于社交電商經營的多級分銷,容易演變為披著社交電商外衣的傳銷行為。
據了解,與會人員圍繞查辦此類案件的辦案技巧、辦案流程、案件查處、執法協作等問題深入交流,就新業態下傳銷、違規直銷行為的認定、法律適用等進行研討,對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細化長效機制、提升辦案效能、改進監管方法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給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也對傳統監管模式提出了挑戰。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需要結合實際,通過增強學習研究、調查取證、整合資源、辦案技巧、綜合分析、運用法律等多種能力,不斷提高辦案能力和水平,通過查辦大要、疑難案件提升對違法行為震懾力。
不過,查辦案件只是手段,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才是目的。因此,相關負責人要求,各地要把握好依法監管和秉持包容審慎原則之間尺度,加快修改相關法律和制度建立工作,深入研究傳銷、違規直銷行為,創新監管措施規范行業健康發展。
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禁止傳銷處、直銷監管處及全國30個省、區、市市場監管部門打擊傳銷和規范直銷相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浪潮菌說
專門就案件辦理召開研討會,這在打傳規直工作中并不多見,這體現出市場監管總局一個新的思路,即加強執法辦案成為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各地開展打擊傳銷、規范直銷工作的重要抓手。
毫無疑問,這個抓手在落實中存在不少問題。客觀來講,市場形勢迅捷多變,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讓人應接不暇。主觀來講,辦案人員囿于自身經驗以及知識結構更新的短板,能力不一定能跟得上,這就會出現“大案辦不了,小案不愿辦”的局面。按照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相關負責人的說法,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給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也對傳統監管模式提出了挑戰。
有短板就補短板,進行辦案交流就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如何認定是否涉傳,如何取證固定證據,面對新的市場業態該如何讓辦案手段與時俱進,對于辦案人員來說,既需要觀念更新,更需要能力補強。市場監管總局召開此次會議,就是對這一點最明確的宣示。
對于市場企業來講,踩紅線、打擦邊球的玩法,已經不能有任何幻想。規范并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和監管形勢,才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