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中國直銷企業缺席的全球直銷100強榜單,有多少價值?
近日,美國直銷新聞網(DSN)發布的“2025 年全球直銷100強榜單”再次引發行業關注。這份以2024年度營收超1億美元為門檻的榜單中,美國以27家企業占據首位,日本以12家緊隨其后,而中國本土直銷企業再度無一上榜,僅有安利、康寶萊、福維克、如新、優莎娜(葆嬰)、歐瑞蓮、自然陽光、寶麗、全美世界等9家在中國獲得了直銷牌照的企業上榜。
中國本土直銷企業已多年缺席
回顧往昔,中國獲牌直銷企業在DSN全球直銷100強榜單上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18年度全球直銷100強榜單,100家上榜企業中,在中國獲得了直銷牌照的企業有38家,占比近四成。其中包括安利、康寶萊、福維克、如新等國際直銷巨頭,也有無限極、中脈、新時代、隆力奇、炎帝、三生、金天國際、羅麥等本土直銷企業,展示了中國直銷行業在全球直銷領域的影響力。
然而,到了2019年度,無限極以45億美元的營收位居全球直銷100強榜單第四位,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本土直銷企業,這也是本土直銷企業最后一次出現在該榜單中,此后便陷入了漫長的缺席期。
自此之后,從2020年起,DSN全球直銷100強榜單評選規則也發生重大變革。此前,榜單涵蓋 100 家企業,企業年收入跨度從 6000 萬美元至 100 億美元,但新規則僅將營收超1億美元的直銷公司納入統計。
受此影響,2020—2025年,全球直銷100強榜單企業數量分別為50、64、58、52、58、60家,再未恢復到100家的規模。在此期間,中國獲牌直銷企業中,僅有安利、康寶萊、福維克、如新、優莎娜(葆嬰)、歐瑞蓮、自然陽光、寶麗、全美世界等企業成為榜單常客。
缺席背后更多源于對業績的“諱莫如深”
中國本土直銷企業缺席DSN全球直銷100強榜單,并非是因為企業自身實力不濟,而是背后諸多深層次原因導致。
2018年末的“權健事件”猶如一場行業地震,不僅引發監管風暴,更徹底改變了企業的生存邏輯。此前,直銷行業長期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部分企業盲目追求業績擴張,各種違規行為層出不窮,嚴重損害了行業的整體聲譽。事件發生后,監管部門迅速展開了嚴厲的整治行動,企業也紛紛將合規經營作為首要任務。出于對輿論風險的擔憂,企業在業績披露方面變得極為謹慎,生怕稍有不慎就成為輿論的眾矢之的。
近年來,監管政策的持續收緊,給直銷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商務部暫停直銷牌照審批,并積極推動《直銷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這一系列舉措使得企業對未來的政策走向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規避潛在風險,許多企業主動選擇減少公開業績數據,采取“數據隱身”的策略。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降低了企業的風險,但從長遠來看,也削弱了行業的透明度。
當前,中國直銷市場正處于從傳統“人脈直銷”向“數字化融合”的關鍵轉型期。在這一過程中,部分企業受到新興模式的沖擊,業績出現了波動,傳統優勢逐漸喪失。面對轉型期的種種困難,企業在數據披露方面更加謹慎,擔心暴露自身的短板,影響企業的市場形象和發展前景。
而DSN全球直銷100強榜單數據主要依賴企業自愿提交,這種數據收集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中國本土直銷企業出于各種原因不愿提交業績數據的情況下,自然無法在榜單上展現自身實力,導致榜單難以全面反映中國直銷市場的真實情況。
榜單局限性與啟示并存
盡管DSN全球直銷100強榜單在直銷行業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由于中國本土直銷企業的連續缺席,這份榜單很難真實、全面地反映全球直銷行業的格局和發展態勢。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直銷市場,擁有龐大的市場規模和眾多的直銷企業。缺少中國本土直銷企業數據的支撐,榜單的統計范圍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無法完整地呈現全球直銷市場的真實面貌。
但不可否認,DSN全球直銷100榜單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參考價值。一方面,它對歐美市場的覆蓋較為全面,通過榜單可以清晰地了解傳統直銷巨頭的發展動態,洞察歐美直銷市場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榜單對新興市場的觀察也具有前瞻性,以日本直銷市場為例,在2025年的榜單中占據多個席位,展現出其強勁的發展勢頭。此外,像PM國際、艾多美等表現突出的企業,也為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模式,值得關注和研究。
2025年全球直銷100強榜單,如同一張不完整的拼圖,既展現了國際直銷行業的輪廓,也暴露出數據收集的局限性。對于中國企業和從業者而言,不必過分糾結于榜單排名,而應將其作為一個觀察國際直銷行業發展的窗口,以優秀企業為標桿,矯正自身的發展軌跡。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