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極 | 跨越800年,這朵道地香菇為養固健綻放
在北緯27°,有這樣一個地方: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86%,是“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菌類生長的黃金地帶、香菇種植技術的“天然博物館”。
這里,是浙江麗水慶元。養固健的香菇種植基地,就選在此。
這次,我們從這里出發,通過一場道地中草藥溯源之旅,與山河對話,尋找新平衡。
道地原鄉
香菇文明從這里起源
“剁花法”演示
800多年前,香菇始祖吳三公揮斧劈開朽木,發明“剁花法”,栽培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香菇。從此,香菇種植技藝從這里發端,也從這里走向世界。
“剁花法”讓朽木再次逢春,每一朵香菇,都是山林與人類平衡共生的見證。
從剁花法、段木法到代料法,千百年來,香菇種植技藝不斷傳承發展,而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始終在慶元薪火相傳。
2022年,“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文化傳承
這首小曲為香菇而唱
今日的菇民戲,仍在訴說著菇民與香菇相伴相依的故事。
楊香珍(右)
在慶元,我們遇到了一位菇民戲非遺市級傳承人,她叫楊香珍。如今菇民戲日漸式微,她卻默默堅守了30多年。她說:“菇民戲唱的是慶元的香菇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代人失傳。”
這次,楊香珍帶著她的戲團,將一曲菇民戲,唱響在養固健為她們搭建的戲臺上。
養固健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養生文化而生,而菇民戲為傳承慶元香菇文化而生。當二者在戲臺相遇,激蕩出生生不息的回響。
科學種植
高品質是嚴選出來的
這里的時間很慢,菇農們一生只做一件事:讀懂自然和香菇的語言。
胡師傅種植香菇40多年了。他說,種植香菇就像做人一樣,不能著急,也不能太慢。
如果香菇長太快,多糖含量就會減少;而如果沒有及時采摘,香菇就會開過頭,厚度不夠,多糖含量也會減少。
養固健選用的是135菌種,培育出來的香菇朵形圓整、菇體結實,多糖含量較高。但光有好的菌種還不夠,更需要日復一日的呵護。種植戶們每天都要待在菇棚里面,下雨了就要放塑料棚,避免雨水淋到香菇,天晴了就要打開塑料棚、給香菇噴水,時時控制好溫度和濕度。
盡管細心培育,但一整棚香菇,大約只有30%能夠達到養固健的采收標準。
養固健對香菇的形態、菌蓋、菌褶、氣味、含水量等都有嚴格要求。比如,香菇一年會長四茬,養固健只采收第二、第三茬,因為此時香菇長得結實,多糖含量比第一、第四茬的要高出30%以上。
還比如,加工后的干香菇,菌蓋厚度要≥0.5cm,菌蓋直徑要在2~5cm之間,這樣多糖含量比較高。
這一切的高要求,都是為了保證最終產品的高品質。和養固健合作盡管要“更操心”,但種植戶們心里卻更踏實了。
中草藥科技
讓小小香菇煥發新生
香菇不只是餐桌上的美味,在藥用方面也有重要價值。《本草求真》稱其“味甘性平,能益胃助食”,《本草綱目》亦提到 “主益氣不饑”。
既然香菇日常食用營養價值很高,為什么還要將它做成健康產品呢?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聯給了我們答案:“食用香菇的確能吸收一部分營養成分,但如果沒有經過科學的提取,實際上人體所能吸收的營養是很有限的。
所以,我們才需要通過中草藥科技,將香菇中的活性成分,尤其是香菇多糖進行提取,讓它發揮更好的功效。”
正因為有了中草藥科技,才讓一顆小小的香菇煥發新生。而這,正是養固健堅持運用“東方智慧+現代方法”,對中華養生文化進行發展和創新的意義所在。
天人合一
領悟平衡之道
在這里,我們還遇到了一位姓練的爺爺。練爺爺今年已經83歲,他說自己的年紀在慶元不算大,這里有很多百歲老人。
和慶元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一樣,練爺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到菇棚看看香菇,去地里種種菜,和朋友聊聊天、散散步。當談到慶元人長壽的秘笈,他自豪地說:“慶元山好、水好、空氣好,香菇更好,我們幾乎每一餐都吃香菇。”
在慶元,人們懂得與四時對話,在柴米油鹽里修煉平衡的功課。他們對身體調養的智慧,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踐行,與養固健倡導的“新平衡主義”不謀而合——調理身體狀態,實現身體平衡,調優生活方式,達致生活平衡。
到這里,才明白,山河即答卷,自然有平衡。平衡之道,就藏在天、地、人的共生之間。
從一朵菇到一瓶液,養固健以慶元道地香菇為原料之一,運用東方智慧和現代方法,通過中草藥科技守正創新,讓自然的饋贈成為健康的解決方案,讓身體平衡與生活平衡兼得,幫助更多人踐行“新平衡主義”的倡議,享受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