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向善:可持續發展,如新有三板斧
綠色之風,美麗之風。
綠動如新,以善匯聚責任未來。
近日,如新中國正式發布了其首份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報告,實現了從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到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報告的跨越式進步。
通過這份報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新如何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價值,為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貢獻力量。
企業越大,責任越大:如新的可持續
2020年,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共識。
在工業飛速發展,全球挑戰復雜化的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命題進一步延伸,可持續不僅要追求環境更綠色,還要更關注環境中的社會與人。
一個企業的價值絕不僅體現在它創造的利潤,更體現在它對社會共識的響應和貢獻。
作為一家以“美麗與健康”為己任的企業,如新正在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領綠色轉型。如新將可持續承諾融入到了日常經營的每一環節,構建了以地球與環境(Planet)、人文與社區(People)、研發與產品(Product)為三大支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秉持著“GO GREEN”綠色理念,如新在可持續發展規劃中做出了五項承諾。▼
如果用一幅畫面來比喻,如新多方面的可持續之路,像是一條條起點都不同的小溪,堅定地朝著同一個目標奔去,最終匯成大海,滋養著更多的生命。
綠色園區,低碳也能長出新經濟
對于許多人而言,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似乎存在著天然的矛盾,似乎“要發展就會有污染”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常識。
其實,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并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于如何轉變思路。如新就為我們展現了技術變革引領下的綠色轉型新思路。
自2003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如新在長達20年的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
走進如新,就能找到答案。▼
在藍天和綠草之間,這個園區是第三道風景。這座園區以其充滿未來感的環形建筑和雅致淺淡的外表顏色,展現出獨特的美感。這里就是如新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GCIP)。值得一提的是,它憑借著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設計,被上海市列為了工業旅游景點,吸引了一眾人來參觀打卡。走在其間,如同漫步于公園之中。
外在美,內在更美。
2014年,這座園區建成,并榮獲美國綠色建筑協會頒發的LEED認證,包括綠色環保材料、節水、能效、采光與視野、熱島效應控制、雨水徑流控制、雨水收集與處理、工作環境優化、綠色能源與透水路面等方面。
說到這,如新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保護了生態環境,也保護了生產力;改善了生態環境,也發展了生產力。
去年,如新大中華創新總部園區二期(GCIP二期)正式開業,GCIP二期,是中國智能制造行業轉型的典型。在2024年度上海市政府舉辦的“無廢城市”評選活動中,GCIP二期榮獲了上海市奉賢區“無廢工廠”榮譽稱號。▼
這座以工業4.0為標準的智能工廠,仍然按照LEED標準設計建造。從設計到運營,在高產能的同時,持續做到節能、節水、降低能耗。GCIP二期還積極響應上海無廢城市計劃及如新零廢棄物場所行動,建設無廢工廠,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隨著如新創建的綠色供應鏈呈現在綠色采購、綠色包裝、綠色制造、綠色物流、綠色回收的每一道風景里,如新踐行可持續發展承諾也被帶入到了新的境界。▼
如新的可持續到底意味著什么?除了如新已連續五屆參加綠創展,并榮獲“綠色創新領軍企業”等多重認證外,一個個綠色產品、一條條生態產業鏈,讓“綠色”真正成了有利社會的生態財富。
從數據上看更為直觀:2022年如新集團減少塑料使用82.75噸、減少紙張使用23.36噸。如新空瓶回收計劃,從2017年發起至2023年12月底,已回收如新空瓶超374萬個,累計超過96.8噸,節能1361893千瓦時。
更好的產品,與更好地使用產品
正因為有綠色的產業鏈作為基石,如新才能打造出符合環保標準的綠色產品。
在如新看來,可持續的愿景遠不止于讓消費者“拿到”產品,更不止于簡單地“用上”產品。如何讓消費者手中的產品經得起美好生活的推敲,經得起美麗與可持續并重的拷問,是如新眼里的重要課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新能始終秉持著“薈萃優質、純然無暇”的產品理念,持續改善產品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當產品研發或改良符合綠色、環保、低碳的要求時,如新會在產品包裝上添加“三棵小樹”可持續產品標章,這是其對環保堅定承諾的直觀展現。
(如新ageLOC WellSpa iO)
如新積極踐行5R綠色包裝理念,通過一系列創新與改良,為地球環境貢獻了力量。如ageLOC凈化凝露/舒活凝露的包裝改良,每年減少了約15噸塑料的使用;ageLOC修身美顏Spa臉部套裝則通過單機銷售模式,每臺單機減少了650g紙張和149g塑料的使用。
更值一提的是,如新首款碳產品——NaPCA噴霧已經全新上市,實現了滋潤與零碳同行,肌膚和自然共生。▼
此外,如新自2017年啟動了空瓶回收計劃,目前,該計劃已成功回收了374萬余個空瓶。▼
善的力量:公益鏈接你我
如新除了做到自身應負的社會責任,還正在嘗試喚起更多的人對美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的關注。如新始終將“善的力量”作為企業核心責任與使命,積極投身公益。
兩位學者——馬修·比索普和邁克爾·格林,曾提出“公益三階段”理論。在他們的觀察中,公益慈善經歷了以“捐”(捐贈金錢)為核心的1.0版本,以“助”(不僅是捐助資金,更是貢獻時間、精力和腦力)為核心的2.0版本和以“創”(把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創意,轉變為產品和服務)為核心的3.0版本。
縱觀如新的公益歷程,都在力圖回答一個問題:善意如何像漣漪一樣,不斷擴散,與更多人產生鏈接。
1.捐
天災無情,人間有情。每次大型自然災害發生,如新集團都會密切關注災后救援情況,第一時間制定捐款捐物計劃。2008年以來,如新中國在自然災害方面的捐款捐物總額已超1.3億元。▼
而這只是如新公益之路上的一小部分。如新對公益還有長期化、專業化的思考。
2.助
自進入中國以來,如新企業文化“善的力量”也始終激勵著一代代如新員工,主動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幫助更多人開啟美好的生活。
2014年,如新“樂善匯”成立,重點關注身心殘障兒童、留守兒童、困難兒童等群體,為如新伙伴們提供了一個可身體力行地傳遞善的平臺。▼
“每個人都可以被看見,都有無限的能量,為夢想努力是你們最美的樣子!”“大家在成長過程中有任何問題和需求,都可以來找我,我們一起探討和解決。”在一次訪問學校、陪伴孩子的活動中,如新樂善匯的一位志愿者曾這樣鼓勵孩子們不要放棄夢想。
截至2023年12月底,樂善匯志愿者活動已累計有 28470人次志愿者參與,幫助陪伴了 101,628 位受助者,貢獻志愿時間長達 89108小時。▼
3.創
良性的公益行動不僅包含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2002年,如新啟動蜜兒餐滋養計劃。如新集團創造性地搭建了“授人以漁”式的救助鏈條——從如新購買的“蜜兒餐”并非直接贈送到家庭,而是由專業慈善機構送到困難地區的學校,再由學校進行分發。這一舉措吸引了更多當地兒童去學校接受教育,讓孩子們既吃得健康又學到知識,賦予他們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時,如新集團也在當地設置了蜜兒餐生產基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及民生的發展,使受惠者投入良性循環的新生活中。
結語
企業向善,匯聚力量,普惠大眾。
綠色之美,發展之輝,照亮前路。
聽完如新的三板斧,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可持續發展,就像一粒種子,如新讓它發了芽,成了參天大樹,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庇蔭之地。
如新中國的首份ESG報告是過去成果的展示,更是履行可持續使命的全新起點。
2024年是如新全球的40周年。如新作為美麗健康共融者、善的力量凝聚者、締造了許多高光時刻。
中國作為如新的重要戰略市場之一,堅守著初心,呼應全球戰略,在推進“如新2025愿景”戰略中,肩負社會責任,更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獨屬于如新中國的故事。未來,如新中國還將為行業輸出更多可持續發展的范本,與同行者一起擁抱更加綠色的未來。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