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釋放正能量 直銷行業的自省與自白
說起直銷,人們會一下子聯想到傳銷、洗腦、致富……在商業圈內,直銷被一些人打上“壞商業”標簽,為公眾所誤解。然而,經過20多年發展,直銷行業已經從混亂無序的怪圈中逐步進入理性時代,展示自己的正能量:就業、納稅大戶、公益慈善、培訓、科技產品……
直銷企業正在努力擺脫社會誤讀,一方面審視自身,另一方面向社會剖白,釋放正能量。在逐漸良性發展的行業生態中,它們不愿再躲在輿論的背后,而是抱團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接受正視或偏見,共同建設社會公眾形象,贏得社會尊重。
趨利的文化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直銷行業便在風雨聲中走過了20多年。由于長期以來魚龍混雜、缺乏規范,導致社會公眾對直銷行業產生偏見。
一些直銷為了打開市場,企業快速擴張銷售網絡隊伍,以傳播創業、成功的理念招兵買馬,導致直銷業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色彩。追求功利、致富思想積淀成為直銷行業的文化,并根深蒂固。其中,直銷行業的獎勵制度便是文化的核心。獎勵制度是直銷行業和一般行業的最大區別。九方馬企業管理顧問機構董事長王萬軍指出,不管是單層直銷還是多層直銷,直銷行業的獎勵制度都是趨利性的,直銷因此被當作創富的手段,進而放大了直銷的趨利性,功利色彩濃厚。
“有時直銷會把朋友、親戚等關系利用到經濟上,這是社會沒辦法接受的。社會關系被錯誤使用,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是直銷給社會公眾不好印象的原因之一。”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謙說。
社會對直銷的偏見還來自于傳銷。直銷行業有一個詭異的現象,它和傳銷就像一對孿生姐妹,一直此消彼長。其實,傳銷不僅在中國存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即使是法律制度比較健全的美國也無法避免“旁氏騙局”發生。“傳銷有著更加赤裸裸的功利主義色彩,傳銷某種程度上是非法集資,即使政府多次打擊傳銷活動,但仍然存在,直銷一直沒有擺脫傳銷的陰影。”王萬軍說。
在現今的環境中,由于種種原因,對媒體直銷企業有著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不愿意、不喜歡、不善于和公眾交流。直銷行業的封閉和輿論的高關注度導致的結果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媒體獲得的資訊只能是哪里打擊傳銷、哪家企業出現質量問題等等,由此公眾獲得的消息大多是負面的、批判性的。凱迪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2012年度直銷行業公眾形象輿情報告》(以下簡稱《輿情報告》)指出,直銷行業在傳統媒體上的曝光量約為醫藥行業的1/6296,保健行業的1/5854,直銷行業負面新聞數量約為正面新聞的2倍,多數負面新聞指向“涉嫌傳銷”和“業績低迷”。王萬軍分析說:“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媒體誤讀,從而影響公眾對直銷行業進一步誤讀。”
掙脫誤讀
直銷行業在混亂而曲折的發展過程中落下“話柄”,或許有點無奈,但市場已經步入理性時代,誰都無法對誤讀視而不見。如今,直銷行業正處于轉軌期,由內生型市場向公眾市場轉變,行業形象成為市場戰略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早期只是在圈子里開拓業務的直銷業,現在隨著市場格局日漸清晰,企業穩步發展,原有的圈子已經無法滿足對市場能量的需求,發展隊伍也不能只靠挖人,要吸納更多的業務員、拓展公眾市場消費者,需要直銷企業重新接受社會公眾審視。業內人士分析說,這意味著企業要面臨行業的責任問題—社會印象,哪怕企業做得再好,消費者也會首先拒絕印象不好的行業,企業就失去詮釋自身和產品好處的機會,所以,改變社會公眾形象成為行業建設的新需求。
另一方面,對于直銷從業人員來說,無論是企業主、職業經理人還是業務員,他們一直有這樣的心理訴求—希望得到社會公眾認可。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定位,當企業、個人有了一定成就和經濟基礎后,不對稱的社會偏見讓他們有一種失落感,他們需要得到公眾認可。
更讓直銷企業覺得尷尬的是,除了受到所謂的歧視,它們甚至承受了不該承受的指責。如某企業被檢測出產品有質量問題,媒體便窮追不舍,并拉扯出一連串直銷黑幕等話題,但事情的本質與直銷的屬性并沒有太大關系。“直銷行業要掙脫偏見的被動訴求。”王萬軍說,直銷行業就好比被打上壞孩子的標簽,壞孩子打碎了杯子,會受到各種批評,而如果是好孩子,人們反而會安慰他,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讓直銷行業特別想扭轉自己的社會公眾形象。
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則呼吁:“我們也需要專家學者、新聞媒體,能夠對直銷的‘正能量’多一些‘發現’、多一些傳播,也給予我們更多的指導和建議。“
天獅集團董事長李金元和完美(中國)總裁胡瑞連則不約而同地呼吁成立直銷行業協會,借助協會的平臺,讓公眾更方便地認識整個直銷行業。
釋放正能量
即使是先天不足,直銷企業跟普通企業一樣,它們以社會公民的身份履行社會責任,甚至更加不遺余力,向社會釋放正能量,它們意識到要讓公眾看到行業健康、積極的一面。有經濟學家說,評價一個行業的兩個重要指標就是就業和稅收。毫無疑問,直銷最直接的價值就是給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直銷行業藍皮書(2011)》顯示,2011年合法直銷企業的銷售額接近800億元,有近600萬直銷人員。在稅收方面,幾家有代表性的企業尤其明顯,截至2011年年底,安利(中國)累計繳納各類稅款高達382億元,其中2011年繳納各類稅款70億元。稅收貢獻也證明了直銷行業的經濟力量。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全球經濟低迷,很多行業發展停滯,而直銷行業表現出“口紅效應”,越是經濟低迷的時候生命力越旺盛,以平均30%的增長率快速發展,不少企業的增長率超過了50%。
直銷行業還帶動了培訓業務,盡管這一點向來為人詬病,每每提起就讓人想到“洗腦”、“成功激勵培訓、一夜暴富”,但是隨著市場走向成熟和理性,直銷企業的培訓已轉向禮儀、保健、養生、營銷技巧、企業管理等內容,為社會培育人才、提升個人能力做出很大貢獻。王萬軍說,這種培訓還有利于改造社會心理,現在正處于社會心理失衡的年代,很多年輕人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直銷培訓倡導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有目標感、學會感恩、樂于互助,這種培訓文化對改變年輕人心態和失衡的社會心態有很大的幫助。
這幾年表現得最活躍的正能量還有慈善公益活動,《輿情報告》指出,2012年31家獲得牌照直銷企業的公益慈善捐贈金額預計超過3.17億元。捐款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唯一評判標準,各家直銷企業在公益慈善方面的投入除了捐款捐物外,還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開展各類特色活動和志愿者服務項目,如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給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捐贈300萬元、玫琳凱女性創業基金母親小額循環項目等。
“大象要一口一口地吃”
但是,改變社會看法是一件很難的事,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和行業的文化屬性,直銷行業社會公眾形象建設顯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漸進的系統化工程。
在玫琳凱工作15年的張晶對直銷行業有著深厚的感情,面對社會對直銷的誤讀,她坦言非常委屈:“但是無論你多委屈,消費者都不會因為你的委屈而購買你的產品、服務。”張晶認為,直銷行業首先要接受現實,行業內確實存在急功近利的問題,形象也確實在被拉低,先正視這種缺點,才好走下一步。
“直銷行業不完全是被誤讀,它確實有不足的地方,我們要有自省、自律、自我完善的能力,這是建設行業形象的必由之路。”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副總經理畢振學說。
業務員是直銷企業面向市場的代言人,站在市場前線直接與消費者互動,因此業務員的形象就是企業形象的名片,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社會公眾對直銷企業、行業的印象。張晶曾經因為業務員素質問題向上司提出希望提高準入門檻,吸納有素質、有學歷的人做直銷。上司這樣回復她:“我明白你的痛苦。如果你的職業訴求不是追求個人職業成就,而是幫助他人改變命運,那么你就不會這么痛苦。你會有很多機會。大象要一口一口地吃。”張晶認為,企業要建設社會公眾形象,要肩負直銷人的使命,先建設好業務員的形象。
因為其趨利的文化色彩,很多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觀望這個行業,要贏得公眾尊重和避免誤讀,關鍵是要回歸行業價值。“直銷只是一種銷售產品的方法,應該讓它回歸原有的位置,關注提供怎樣的產品和服務。”三生(中國)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施光輝認為,行業背后的價值理念是推動行業贏得尊重的根本,就像人一樣,思想、內涵、人格魅力才是最重要的價值標尺,企業應該樹立完整的價值體系和文化體系,自尊、敬人,學會付出,管好自己的產品、服務、供應鏈,再推己及人,尊重消費者,先學會尊重他人才能為他人創造價值。
行業社會公眾形象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問題,個別企業無法獨善其身。“每一個直銷企業應該把建設行業公眾形象作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王萬軍說。盡管大部分企業積極投入,但依然有一些企業投機取巧,希望別人在前面鋪路,自己在后面跟著撿漏。王萬軍強調:“有一定規模的直銷企業,應該積極推動行業公眾形象建設,而不是坐享其成,這樣談起社會責任時企業才能坦然面對。”
直銷企業正在努力擺脫社會誤讀,一方面審視自身,另一方面向社會剖白,釋放正能量。在逐漸良性發展的行業生態中,它們不愿再躲在輿論的背后,而是抱團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接受正視或偏見,共同建設社會公眾形象,贏得社會尊重。
趨利的文化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直銷行業便在風雨聲中走過了20多年。由于長期以來魚龍混雜、缺乏規范,導致社會公眾對直銷行業產生偏見。
一些直銷為了打開市場,企業快速擴張銷售網絡隊伍,以傳播創業、成功的理念招兵買馬,導致直銷業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色彩。追求功利、致富思想積淀成為直銷行業的文化,并根深蒂固。其中,直銷行業的獎勵制度便是文化的核心。獎勵制度是直銷行業和一般行業的最大區別。九方馬企業管理顧問機構董事長王萬軍指出,不管是單層直銷還是多層直銷,直銷行業的獎勵制度都是趨利性的,直銷因此被當作創富的手段,進而放大了直銷的趨利性,功利色彩濃厚。
“有時直銷會把朋友、親戚等關系利用到經濟上,這是社會沒辦法接受的。社會關系被錯誤使用,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是直銷給社會公眾不好印象的原因之一。”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謙說。
社會對直銷的偏見還來自于傳銷。直銷行業有一個詭異的現象,它和傳銷就像一對孿生姐妹,一直此消彼長。其實,傳銷不僅在中國存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即使是法律制度比較健全的美國也無法避免“旁氏騙局”發生。“傳銷有著更加赤裸裸的功利主義色彩,傳銷某種程度上是非法集資,即使政府多次打擊傳銷活動,但仍然存在,直銷一直沒有擺脫傳銷的陰影。”王萬軍說。
在現今的環境中,由于種種原因,對媒體直銷企業有著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不愿意、不喜歡、不善于和公眾交流。直銷行業的封閉和輿論的高關注度導致的結果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媒體獲得的資訊只能是哪里打擊傳銷、哪家企業出現質量問題等等,由此公眾獲得的消息大多是負面的、批判性的。凱迪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2012年度直銷行業公眾形象輿情報告》(以下簡稱《輿情報告》)指出,直銷行業在傳統媒體上的曝光量約為醫藥行業的1/6296,保健行業的1/5854,直銷行業負面新聞數量約為正面新聞的2倍,多數負面新聞指向“涉嫌傳銷”和“業績低迷”。王萬軍分析說:“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媒體誤讀,從而影響公眾對直銷行業進一步誤讀。”
掙脫誤讀
直銷行業在混亂而曲折的發展過程中落下“話柄”,或許有點無奈,但市場已經步入理性時代,誰都無法對誤讀視而不見。如今,直銷行業正處于轉軌期,由內生型市場向公眾市場轉變,行業形象成為市場戰略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早期只是在圈子里開拓業務的直銷業,現在隨著市場格局日漸清晰,企業穩步發展,原有的圈子已經無法滿足對市場能量的需求,發展隊伍也不能只靠挖人,要吸納更多的業務員、拓展公眾市場消費者,需要直銷企業重新接受社會公眾審視。業內人士分析說,這意味著企業要面臨行業的責任問題—社會印象,哪怕企業做得再好,消費者也會首先拒絕印象不好的行業,企業就失去詮釋自身和產品好處的機會,所以,改變社會公眾形象成為行業建設的新需求。
另一方面,對于直銷從業人員來說,無論是企業主、職業經理人還是業務員,他們一直有這樣的心理訴求—希望得到社會公眾認可。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定位,當企業、個人有了一定成就和經濟基礎后,不對稱的社會偏見讓他們有一種失落感,他們需要得到公眾認可。
更讓直銷企業覺得尷尬的是,除了受到所謂的歧視,它們甚至承受了不該承受的指責。如某企業被檢測出產品有質量問題,媒體便窮追不舍,并拉扯出一連串直銷黑幕等話題,但事情的本質與直銷的屬性并沒有太大關系。“直銷行業要掙脫偏見的被動訴求。”王萬軍說,直銷行業就好比被打上壞孩子的標簽,壞孩子打碎了杯子,會受到各種批評,而如果是好孩子,人們反而會安慰他,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讓直銷行業特別想扭轉自己的社會公眾形象。
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則呼吁:“我們也需要專家學者、新聞媒體,能夠對直銷的‘正能量’多一些‘發現’、多一些傳播,也給予我們更多的指導和建議。“
天獅集團董事長李金元和完美(中國)總裁胡瑞連則不約而同地呼吁成立直銷行業協會,借助協會的平臺,讓公眾更方便地認識整個直銷行業。
釋放正能量
即使是先天不足,直銷企業跟普通企業一樣,它們以社會公民的身份履行社會責任,甚至更加不遺余力,向社會釋放正能量,它們意識到要讓公眾看到行業健康、積極的一面。有經濟學家說,評價一個行業的兩個重要指標就是就業和稅收。毫無疑問,直銷最直接的價值就是給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北京大學中國直銷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直銷行業藍皮書(2011)》顯示,2011年合法直銷企業的銷售額接近800億元,有近600萬直銷人員。在稅收方面,幾家有代表性的企業尤其明顯,截至2011年年底,安利(中國)累計繳納各類稅款高達382億元,其中2011年繳納各類稅款70億元。稅收貢獻也證明了直銷行業的經濟力量。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全球經濟低迷,很多行業發展停滯,而直銷行業表現出“口紅效應”,越是經濟低迷的時候生命力越旺盛,以平均30%的增長率快速發展,不少企業的增長率超過了50%。
直銷行業還帶動了培訓業務,盡管這一點向來為人詬病,每每提起就讓人想到“洗腦”、“成功激勵培訓、一夜暴富”,但是隨著市場走向成熟和理性,直銷企業的培訓已轉向禮儀、保健、養生、營銷技巧、企業管理等內容,為社會培育人才、提升個人能力做出很大貢獻。王萬軍說,這種培訓還有利于改造社會心理,現在正處于社會心理失衡的年代,很多年輕人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直銷培訓倡導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有目標感、學會感恩、樂于互助,這種培訓文化對改變年輕人心態和失衡的社會心態有很大的幫助。
這幾年表現得最活躍的正能量還有慈善公益活動,《輿情報告》指出,2012年31家獲得牌照直銷企業的公益慈善捐贈金額預計超過3.17億元。捐款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唯一評判標準,各家直銷企業在公益慈善方面的投入除了捐款捐物外,還根據自己企業的特點開展各類特色活動和志愿者服務項目,如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給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捐贈300萬元、玫琳凱女性創業基金母親小額循環項目等。
“大象要一口一口地吃”
但是,改變社會看法是一件很難的事,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和行業的文化屬性,直銷行業社會公眾形象建設顯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漸進的系統化工程。
在玫琳凱工作15年的張晶對直銷行業有著深厚的感情,面對社會對直銷的誤讀,她坦言非常委屈:“但是無論你多委屈,消費者都不會因為你的委屈而購買你的產品、服務。”張晶認為,直銷行業首先要接受現實,行業內確實存在急功近利的問題,形象也確實在被拉低,先正視這種缺點,才好走下一步。
“直銷行業不完全是被誤讀,它確實有不足的地方,我們要有自省、自律、自我完善的能力,這是建設行業形象的必由之路。”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副總經理畢振學說。
業務員是直銷企業面向市場的代言人,站在市場前線直接與消費者互動,因此業務員的形象就是企業形象的名片,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社會公眾對直銷企業、行業的印象。張晶曾經因為業務員素質問題向上司提出希望提高準入門檻,吸納有素質、有學歷的人做直銷。上司這樣回復她:“我明白你的痛苦。如果你的職業訴求不是追求個人職業成就,而是幫助他人改變命運,那么你就不會這么痛苦。你會有很多機會。大象要一口一口地吃。”張晶認為,企業要建設社會公眾形象,要肩負直銷人的使命,先建設好業務員的形象。
因為其趨利的文化色彩,很多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觀望這個行業,要贏得公眾尊重和避免誤讀,關鍵是要回歸行業價值。“直銷只是一種銷售產品的方法,應該讓它回歸原有的位置,關注提供怎樣的產品和服務。”三生(中國)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施光輝認為,行業背后的價值理念是推動行業贏得尊重的根本,就像人一樣,思想、內涵、人格魅力才是最重要的價值標尺,企業應該樹立完整的價值體系和文化體系,自尊、敬人,學會付出,管好自己的產品、服務、供應鏈,再推己及人,尊重消費者,先學會尊重他人才能為他人創造價值。
行業社會公眾形象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問題,個別企業無法獨善其身。“每一個直銷企業應該把建設行業公眾形象作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王萬軍說。盡管大部分企業積極投入,但依然有一些企業投機取巧,希望別人在前面鋪路,自己在后面跟著撿漏。王萬軍強調:“有一定規模的直銷企業,應該積極推動行業公眾形象建設,而不是坐享其成,這樣談起社會責任時企業才能坦然面對。”
- 直銷,直銷行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