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善為名的行騙?”同心社區(qū)“的”匯能共享“app關門跑路
公益、慈善本是一群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們,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造福他人又提升自身幸福感的一項非常美好的行為。
但是近日,李旭反傳防騙團隊接到許多用慈善當幌子卻實行騙之實的舉報。這樣一種積善積德的事業(yè),卻成了不法分子行騙的工具,著實讓參與者無比寒心。
郝女士在今年6月接觸到“同心社區(qū)”公益平臺,該平臺宣稱是一個關愛青少年學業(yè)和身心發(fā)展的組織,一直在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yè)。每個學生可以根據(jù)學齡按月領取平臺發(fā)放的助學金,從300元至800元不等。
不僅如此,該平臺還獲得多項榮譽證書,助學服務站遍布全國各地,且站點還配備豪車以便會員與貧困學子交流溝通。富有愛心的郝女士看到這樣雄厚的實力背景,也義無反顧地加入其中。
可是當郝女士成為組織一員后,平臺告知她“同心社區(qū)”取得了巴基斯坦匯報電力有限公司的授權,現(xiàn)在會員可以進入他們的財富板塊參與“匯能共享”項目,賺取分紅維持會員的日常開銷。
不僅如此,“同心社區(qū)”的董事長曬出了該項目的授權書,并承諾個人累計分紅達到200萬以上,還可以向“社區(qū)”基金會捐款來維持貧困學生的助學金。這樣一項既能掙錢又能獻愛心的偉大事業(yè)著實讓郝女士十分心動。
“同心社區(qū)”為此定期組織線上會議報告項目進展,鼓勵會員積極參與,指導會員完成助學圓夢計劃。
會員們積極的響應,隊長也不斷曬出會員投資項目的消息。
然而一段時間之后,“匯能共享”app里的資金開始提現(xiàn)困難,董事長還在以項目火爆擁堵、巴基斯坦疫情嚴重等原因搪塞,直到12月8日,“同心社區(qū)”app也無法打開,會員們才反應過來被騙。
在“匯能共享”app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投資項目,看著似乎都與新能源電站項目有關,似乎很正規(guī),但是這些項目基本都是虛標,是根本不存在的。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項目雖然周期不等,但是,短期投資是以每日結息,到期還本的方式進行的,而長期投資則變成了到期還本還息,這就意味著,無論投資周期長短,只要有本金進入,就會被封鎖,直至到期后才能提出。
“同心社區(qū)”先拋出一些短期收益的“小恩小惠”騙取投資者信任,當投資者看到確實可以獲得收益,就會放心大膽選擇更高收益的長期投資。然而,他們真的會讓投資者等到獲得收益這一天么?或許找準時間,關門跑路才是重點。
根據(jù)網(wǎng)友提供的資料來看,“同心社區(qū)”還將參與者分為9個等級的合伙人,每個等級的合伙人收益不同,等級越高,收益越高,而想要提升等級,就要不斷拉人建立團隊,這樣的操作,著實帶有“傳銷“之嫌。
在“同心社區(qū)”的官網(wǎng)上,可以看到創(chuàng)始人和會長的相關介紹,在介紹中,將他們標榜成了高學歷高收入又十分富有愛心的成功人士,然而他們就是利用了人們這份“愛心”,將會員們的“一團烈火”推入冰冷的深淵。
據(jù)統(tǒng)計,“同心社區(qū)”的會員遍布全國各地,單人投資金額數(shù)萬元至數(shù)百萬元,受騙總金額達上億元。眾多受害者已向當?shù)鼐綀蟀?,李旭反傳防騙團隊也將繼續(xù)關注案件進展。
警方提醒:慈善是基于慈善目的,自愿、無償贈與財產(chǎn)的活動,這是自愿無償?shù)男袨?,并沒有利益回報,而不法分子利用人們對公益本質的不了解,將“投資理財”等包裝成以助力公益為名目的新型騙局。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輕信、不盲從,進行轉賬匯款前一定要多加核實、謹慎操作,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