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上熱搜!18至35歲成保健品重要消費人群 為何年輕人養生容易“踩坑”?
5月4日晚間,#18至35歲成保健品重要消費人群#沖上微博熱搜。央視《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發布中國年輕人大數據顯示,今年在18~35歲年輕人的消費清單里,旅游、教育培訓和保健養生排在了前三位。
《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大調查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旅游和保健養生”不僅闖進了年輕人消費意愿前三名,也同樣是60歲以上人群消費清單的前三名。大家向往遠方的心是不分年齡的,而保健養生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標配。愛自己,要健康。近年來,年輕人已經成為保健品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該話題迅速引起熱議,評論區有網友表示難以相信:“會不會18-35歲消費清單里的保健品,其實是孝敬長輩或者送禮的,畢竟這個年紀花的錢,也不全花在自己身上”。
不過,也有網友深表認同:“我現在才20出頭的年紀,都時不時都會買一些保健品來吃”、“我感覺我現在是和我爸媽一起養生”。
熬夜也成為年輕人熱衷于購買保健品的一大誘因。有網友留言:“是我本人沒錯了 ,邊吃保健品邊熬夜”、“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所以一定好好好保護它”。
年輕人養生為何頻頻踩坑?
《2020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年輕人成為當下最焦慮自身健康狀況的群體。90后消費群體是對健康期望值很高,但對自身健康評分最低的一代。這帶來了年輕人的養生焦慮,他們開始尋求保健品的幫助。
然而,陷阱無處不在,年輕人在養生過程中難免會踩“坑”。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控熱片、控糖飲、益生菌糖果等各類保健品輪番掀起熱潮,各種宣傳讓人真假難辨。
西西是通過小紅書的博主推薦知道了“熱控片”。去年“雙11”活動,她網購了兩大包“熱控片”。沒想到吃了“熱控片”,不僅沒有達到養生的目的,反而加重了身體負擔。
碳水阻斷劑大多通過添加白蕓豆等植物中提取出的α-淀粉酶抑制劑,來阻斷淀粉酶發生作用,防止它們將我們吃下去的淀粉轉化成熱量,從而達到減肥效果。而碳水阻斷劑的抑制效果,本身就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并且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王克娟指出,“大多數消費者正是由于缺乏足夠的營養學知識,一味尋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這才容易掉入商家的養生陷阱。”
盲目購買保健品不可取
天貓發布的《2020年保健品行業白皮書》指出,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市場正蓬勃發展,預測到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2300億元以上。
按照我國相關規定,衛生部批準的保健食品預包裝食品容器上(食品標簽)應有保健食品專用標志,即俗稱的“藍帽子”。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伍佩英指出,如果產品帶有“藍帽子”,那么其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都是有保證的。但是,目前市場上帶著“藍帽子”的“保健食品”屈指可數。大多添加各種營養素的軟糖、果凍、代餐等只能算是“功能性食品”,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保健品”。
王克娟提醒道,購買保健品時要注意辨別,不要被潮流“割了韭菜”,不僅費錢還傷身體。在服用保健品時也要查看說明書,在推薦的安全劑量內使用。
安琪就因為吃保健品傷了身體。她經常熬夜加班,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產生過嚴重焦慮。
于是,安琪便在網上跟風購買了護肝片、膠原蛋白、酵素等保健品,“每天都會吃好幾種藥片。”沒過多久,安琪體檢時發現身體出現了內分泌紊亂。
王克娟表示,正常人身體所需的營養素還是要從每日正常的飲食中攝取,不可依賴這些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最好在身體缺乏一些營養素的情況下,作為補充。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還是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王克娟直言,市面上的保健食品,需要謹慎對待。(綜合央視財經、新浪微博、中國食品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