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交電商領頭羊,到跌落神壇,貝店究竟做錯了什么?
隨著社交電商進入下行期,各類社交電商平臺暴雷事件頻發。從暴雷的主要原因來看,有內外兩種因素。
外部因素,以政策收緊、監管整頓、行業軟環境惡化為主。
內部因素,主要表現在企業的內部經營矛盾(高管創始人矛盾、股權糾紛、管理團隊整體離職、內部違規等),財稅危機,突發輿情事件,突發違法違規事件造成的法務危機,產品質量問題,消費者糾紛,供應商與渠道危機等。
近年來,社交電商市場中的暴雷事件成因復雜,多是內外因素交織的結果。但從風險管控的角度來說,外部因素通常是針對全行業的,且具有一定的確定性、長期客觀存在性,因此應對策略有共同的參考價值。而內部因素則是企業的內部隱患,在突發因素的刺激之下,容易導致生存危機。
今年8月份爆發的貝店商家討債事件,是今年社交電商領域的一個比較典型的風險管控失當案例。
貝店危機回顧
貝店,是中國最大的母嬰電商貝貝集團旗下的社交電商平臺。貝店創立于2017年,是一個免費手機開店平臺,一方面以“人人皆可開店”的理念,吸引創業者開一家自己的店,另一方面,整合了大量的供應鏈為店主提供商品。貝店平臺為店主開發了一整套手機開店工具包,為供應鏈提供一件代發、客服售后等服務。
從運營邏輯來說,許多社交電商平臺與貝店模式類似。貝店比一般的社交電商平臺更具有優勢的地方是它的流量來源,它有貝貝網導入的大量優質母嬰用戶群,并且有貝貝網這個知名品牌的支持。此外,貝店還獲得了多輪融資。因此,專注于母嬰社交電商的貝店一躍成為社交電商的頭部品牌,在2018-2019年,GMV飛速的發展,到2019年的巔峰時期,貝店的會員用戶數突破5000萬,單季度訂單量突破億元。
2021年8月,幾十名貝店商家到貝貝集團大樓,拉橫幅討要貨款,引發了媒體的大量關注報道。此后,商家們組團在貝貝集團總部蹲守,連續十多天到貝貝集團總部追討貨款,并集中退店、追要保證金、下架商品,并向公司所在地的區管委會、市信訪局和主流媒體等投訴,造成大量的負面輿情醞釀。此后,貝店平臺大量商家、店主流失。
據不完全統計,貝店本次拖欠商家貨款金額超過2.7億元,涉及了平臺上約3000個品牌商家和供應鏈。而貝貝集團旗下的貝店業務版塊團隊也被爆已經整體裁撤,創始人張良倫在事件中個人遭遇了網絡風暴。
此次商家貨款危機的起因被認為是貝店方將商家的貨款挪作他用,借此扭轉集團盈利不善的頹勢。
此事爆發后,包括新浪財經、中國經濟網、鳳凰網、騰訊網、新京報、瀟湘晨報在內的大量主流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深入的報道,以億邦動力為代表的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大量的曝光。事件還對社交電商行業造成連鎖反應,大批供應鏈商家由此紛紛下調對社交電商平臺的信用閾值。有商家明確表示,以后再也不給社交電商供貨了,并收緊了與其他社交電商平臺的合作。此外,在黑貓投訴、電訴寶等投訴類平臺上,貝店拖欠商家貨款的負面投訴已經超過了3000條。新浪微博上,#貝店拖欠貨款過億#的話題有超過163.7萬閱讀量,而百度上“貝店拖欠商家貨款”的相關結果多達30萬條。
(商家討要貨款事發前的貝店)
截至目前,貝店拖欠商家貨款事件尚未落幕。
貝店財務危機肇始
貝店的財務危機不是突發的,而是企業經營問題累積、輿情危機、風險管控失當的結果。在爆發商家集中討債事件前,貝店的三個舉動導致了與商家的矛盾激化。
一直難擺脫低盈利的狀態,持續上新項目,找不到突破的增量業務
貝貝集團創立于2014年。在成立不到1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月銷2億元、估值10億元。
貝貝集團先后獲得多輪融資,其中C輪與D輪均為1億美金,歷次投資機構包括今日資本、新天域、IDG、創新工場、襄禾資本等。2016年的D輪融資是最后一次融資。
而貝貝集團長期依賴資本輸血來維持快節奏、高投入、大營銷的局面,并且頻繁在各互聯網賽道切換。
2017年,垂直電商正火,推出貝貝網,入主母嬰賽道。
2017年,社交電商出現,集團轉換賽道,推出貝店。此后,貝店依靠貝貝網的強大流量優勢和資本的加持,迅速在社交電商領域打開了天地,成為社交電商的領航者。然而,貝店一直飽受紛爭的困擾。
2019年,庫存電商成為風口,貝貝集團開通貝倉網,主打品牌特賣、正品折扣,為大品牌去庫存,對標唯品會。除了線上APP,還對標唯品倉,配合開設線下的實體店貝倉,而貝倉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此后,各地開設的貝倉先后關停。
為了尋找到新的出路,2019年下半年,貝貝集團又推出了電商導購平臺貝省,主打購物返利。
2020年1月,貝貝集團上線了貝貸APP,進軍助貸金融。除借款產品“貝貸”之外,還有“貝分期”,還支持手機話費充值、購買騰訊、愛奇藝、芒果TV、優惠會員,以及由票務出行服務(火車票、飛機票、酒店),但后來這一行業因為國家的政策限制而全行業退出。
到了2021年4月,也就是在發生商家討債事件前的3個月,貝貝集團又上線了一個主打自主品牌產品的希美APP。
2021年8月,在發生商家討債事件后不久,貝貝集團宣布,貝店由社交電商平臺轉型為電商導購平臺,成為天貓、拼多多、京東三大平臺電商的導購返利助手,這標志著貝店的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外界認為,除了行業政策的因素,貝貝集團之所以頻繁在不同的賽道中跳來跳去,主要原因是得勢不得利,雖然聲勢浩大,但頻繁上新的業務,要么遭遇政策封禁,要么盈利能力薄弱,要么遭遇輿情風波,導致陷入了泥潭中。
貝店飽受涉傳違規風波困擾
貝店創立僅不到兩年,就已經成為社交電商的龍頭品牌,而圍繞在社交電商整個行業頭頂的三級分銷陰影,是所有品牌的“共性”。貝店也難逃涉傳的困擾。
早在2018年12月10日,中國網科技就曾報道貝店被指傳銷運營,當時,貝店回應稱是因為社交電商還未被深刻了解。
2019年5月23日,中國經濟網刊登名為《貝店陷傳銷質疑 售后被吐槽“形同虛設”》的文章,報道有消費者在網絡投訴中稱,貝貝集團旗下的貝店由于存在“入門門檻費”和“拉人頭”懷疑其涉嫌傳銷。
2019年7月16日,長江商報報道貝貝網屢因泄露用戶信息上黑榜,轉型貝店陷傳銷質疑。
2019年8月,網絡媒體大量曝光了貝店涉嫌傳銷的輿情報道。這些報道指出,貝店398元的開店禮包,并非0門檻,涉嫌“入門費”、拉人頭,是變相的傳銷。此外,貝店在營銷中還出現亂價、產品貨不對板、產品標簽不嚴謹、售后客服不及時等問題。貝店因此遭到了湖北荊門市市場監管局的3000萬元罰款。貝店在交納了1500萬元的罰金后,進行了內部整改,把398元的新人禮包下架,開店門檻調整為0元。這就是貝店的“全民免費開店”計劃。
2019年10月17日,財經網報道疑似售假、涉嫌傳銷,貝貝網擴張發展惹質疑。稱貝貝網以及貝店承諾售后卻毫無音訊、屢次被爆信息泄露、疑似售假、涉嫌傳銷等。貝店遭遇更大范圍的負面新聞和外界質疑。
到2020年,除了貝店,貝省也遭到了曝光,2020年8月,融易資訊網曝光貝店平臺產品存在假貨、產品品質差、夸大宣傳等內容。
到2021年下半年,則陷入了商家討債的風波當中。
從貝店創立的歷程來看,從2018年首次遭到媒體曝光的輿情風波,到后來的產品、售后遭到質疑,乃至于2021年的商家討債財務危機,貝店的危機是有跡可循、循序漸進的,公司在其中的應對意識、應對策略是否積極,直接影響到能夠防止危機進一步發酵、擴大,但貝店并沒有對自身的輿情管控體系進行相應的升級,這就為輿情事件不斷反復醞釀埋下了隱患。
主推自主品牌,引發供應鏈矛盾
貝店作為一個社交電商平臺,平臺上有阿道夫、balabala、芬騰、韓都衣舍、九陽、美的、全棉時代、三只松鼠、森馬、水星家紡、海瀾之家、意爾康、TCL、達利園、韓束、自然堂、妙而舒、藍月亮、蘇菲、御泥坊、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的產品,此外,還有大量中小供應鏈商家為貝店供應數萬個SKU。商家在貝店上入駐,入駐保證金有1萬、3萬、5萬、10萬、20萬不等,賬期在30天到3個月不等,雙方也曾經有過蜜月期。直到后來,貝店將重心轉移到了主推自主品牌希美APP。
(商家登記的未支付貨款清單)
希美一開始上線,就舉行了浩大的啟動儀式,推出七大品牌。有健康品牌澳爾麗、新美妝品牌水夢露、高端護發品牌安樹、專注東方女性私密健康的高端護理品牌如歡、國潮母嬰品牌貝貝和高端女性衛生護理品牌女王、新美學高端彩妝品牌安黛拉、新醫美品牌天美姬等,這些品牌均不是來自于原來的供應鏈,而是貝貝集團的自主品牌,生產商是華熙、百岳特等不同OEM廠家。這也意味著,在希美,貝貝集團在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美妝、護發、女性私密、母嬰、女性衛生護理、彩妝、醫美這幾大重點版塊,都將主推自己的品牌和產品。而除了休閑食品、家電、百貨類,其他與希美的自主品牌產品重合的供應鏈商家都將被邊緣化。這勢必直接導致這些商家的利益受損。過去,貝貝集團曾經以低入駐門檻來吸引他們入駐,但當推出自主品牌后,商家們變成了“陪太子讀書”,不僅得不到重視,而另一個問題也接著到來。
挪用商家貨款為希美新項目啟動
從經營路徑來看,貝貝集團一貫緊盯風口、跟進風口,因此從貝貝網、貝店、貝倉、貝省、貝貸到希美,貝貝集團的新項目更迭極快。但集團對各項目的財務管理并不獨立。據悉,早在發生商家討債之前,貝貝集團的盈利水平就一直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公司必須依靠融資來維持經營,而各個新項目盈利不佳,貝貸、貝倉又先后關停,更給公司造成巨大的虧空。
為了扭轉虧損局面,貝貝集團選擇開啟新的希美自主品牌平臺,并將主攻希美。但希美啟動需要大量的資金,畢竟從一開始啟動,希美就一口氣推出了多達七大自主品牌的系列新品,推出新品就必然需要向生產商支付大筆的訂購資金。而在當時,貝貝集團已經3年沒有融到新的資金。為此,貝貝集團選擇了挪用貝店的商家貨款。一邊是商家的賬期一拖再拖,退店卻難退款,另一邊是希美新項目全面啟動,而且集團還聲稱將投入巨額資金打造希美。并且直到商家討債事件發生后、監管部門介入時,貝貝集團的賬面上仍然還有充足的流動資金,這就表明了商家的猜測可能性極大:貝店商家的貨款被挪用做希美的啟動資金了。
(商家上訪畫面)
新平臺希美本來被寄希望于能夠與貝店無縫承接。從2021年9月開始,貝貝集團將主要重心放在了盡最大的努力,把貝店的店主導入希美新平臺的工作上,為此,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因為陷入了商家討債的糾紛,希美受到了牽連,起盤異常冷淡。
貝店輿情與風控管理分析
因為行業性的因素,貝店與大多數社交電商平臺一樣,頻頻遭遇涉傳的輿情風波,還遭到了市監部門的巨額罰款。但這里有企業自身風險管控有待提升的因素。
面對行業性輿情風險因素,沒有積極應對
從大環境來看,三級分銷、入門門檻模式有涉傳風險,這是一個行業性的問題,是這個行業的共性。而售后服務、營銷合規等問題,也是電商經營普遍存在的。在貝店遭遇媒體第一次曝光之前,包括環球捕手、斑馬會員、達令家在內的多家社交電商平臺,以及大量的微商平臺,就曾經因為這些原因遭遇了輿情風波,甚至有的已經關停。而2018-2019年間,因涉傳而遭到罰款的社交電商平臺更是頻繁發生,云集、花生日記、萬色城等都因此要么遭到調查,要么遭到巨額罰款。這些平臺的遭遇和貝店自身多次遭到輿情困擾,并沒有驅動貝店下決心重視對輿情的管理,導致企業一直與涉傳的陰影糾纏。
風險意識薄弱,遲遲沒有建立與企業體量相匹配的風控體系
從企業自身管理的層面,貝店的風控體系極其薄弱。貝店在成為社交電商TOP3后,雖然巔峰期單季度訂單過億元,市場體量已經領先,但是外事公關、風控體系卻并沒有跟著一起建立起來,在應對外界挑戰時顯得既被動又消極。
例如,在歷次輿情拷問當中,除了第一次回應外界之外,貝店在后來的歷次媒體曝光中基本上就處于被動消極、放任輿情發酵的狀態。對媒體反饋的問題,沒有統一的公共外事發言人,應對方案也顯得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其財稅的規劃、風險預警機制也是混亂的。在遭媒體頻繁曝光,貝店并沒有消除這些隱患,導致反復遭到涉傳的挑戰。
內部的經營管理不成熟
從經營策略來看,貝店的模式長期以來盈利水平偏低,依靠融資燒錢來維持高支出的經營模式,而公司的項目更迭極快。舊的項目尚未處理清楚,就急于將資源導入新項目,導致資金鏈斷裂,計劃矛盾,最終新項目也起盤不利。
因為上述因素,貝店在沒有得到外部融資輸血的條件下,要走出陰影,扭轉不利局面,從當前來看,公司寄希望于新的希美品牌,然而,在社交電商行業整體面臨寒冬的大環境下,資本早已經退潮,貝店要走出低谷,短期內是很難實現的。
另據了解,商家在2021年8月的集中討債風波后,到今天仍然在艱難討要貨款,但經過長期的磨耗,這一事件的曝光熱度早就褪去,大部分商家已經失去了耐心,商家群里已經難以聚集起大規模的上訪活動。貝店接下來有一定的時間來慢慢解決這一難題。
總之,從社交電商的領頭羊、母嬰垂直電商的TOP1,到今天的苦苦探索,貝店跌落神壇,原因是復雜的,其中既有行業性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企業在風險管控、財稅合規管理、輿情管理、企業經營策略方面暴露出諸多短板。未來貝店要走出低谷,能否走出低谷,這些問題是繞不過去的。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