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特醫食品能否成為我國大健康直銷市場新藍海?
近年來,國務院先后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針對國民健康與營養作出重要部署。正如如此,人們更加關注能夠有效調節,恢復身體健康的特殊產品。因此,特醫食品逐漸開始備受關注。那么,什么是特醫食品?它和保健品有什么區別?我國特醫食品發展現狀又是如何呢?
介于食品與藥品之間?
公開信息顯示,特醫食品,全稱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在日本,它被更直接地稱為“病人食品”。美國在1988就對特醫食品進行了明確的定義,歐盟在1999年也頒布了其標準。2013年,為滿足國內市場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需求,我國確立了特醫食品國家標準,擺脫了依賴進口,量少價高的局面。
“通俗來講,特醫食品是介于藥品與食品之間的特殊食品,不具備治療效果,但能夠以較少的食用量提供人體必需的營養,可以促進病人康復,縮短病人治療時間,改善食用者營養狀況,為疾病治療與保障身體健康提供幫助,提高食用者生活質量。”相關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從國內獲批產品來看,截至2021年5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過注冊的特醫食品共68款,已有27家企業的特醫食品通過注冊,其中雀巢、雅培兩家外資企業獨占第一梯隊,旗下分別擁有11款、8款特醫食品,國內企業圣元以5款產品獲批數位列第三。而從獲批產品數目上看,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數目相當,國內產品占比52.9%,獲批數量已實現對進口產品的趕超,可見中資企業優勢逐漸突出。
“因此,搭建醫院與特醫食品生產廠家的正規流通平臺,不僅能為患者疾病的治療和恢復健康提供了良好基礎,從而保證病人的術后生活質量、帶動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還能提升醫生的知名度和收入?!睒I內人士表示:“更值得一提是,特醫食品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學效應,對減輕消費者醫療負擔,減少國家醫藥衛生支出等具有積極作用。據相關部門統計,通過特醫食品的營養支持,患者平均可節省近20%的醫療費用?!?/span>
潛力巨大,但監管嚴格
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醫療費用和醫保壓力增大,以及人們對營養知識和營養狀況日益關注,越來越多營養學家、醫生、臨床營養師和患者重視特醫食品在臨床上的使用,我國特醫食品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外對于特醫食品有一定規模,但是我國處于處級階段。據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每年特醫食品的消費總額為560億至640億元,市場規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在美國,65%營養不良患者在使用特醫食品,英國有27%,而我國只有1.6%,消費規模約6億元人民幣,僅占全球市場的1%,遠未滿足市場需求。
盡管名字帶有“食品”,但在我國,特醫食品的管理是按照藥品的管理方式進行的。特醫食品是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該類產品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指導下,單獨食用或與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此外,特醫食品屬新事物,正在逐步規范化,國家在政策規范上也不斷完善。例如:我國2016年開始實施《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對制造商和醫療保健業的從業者進行監督。2017年9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關于《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申請材料項目與要求(試行)。
“不斷出臺的政策越來越完善,政府對于特醫食品準入門檻做了高要求,對企業研發、生產、檢驗等能力都有詳細規范。對于規范特醫食品產業發展有積極意義。”業內人士表示。
直銷市場有待開發特醫食品
隨著國家對特醫食品管理方式從藥品轉向食品,特醫食品市場逐步升溫,同時,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消費的不斷升級,特醫食品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市場機會。
此外,特醫食品應用人群非常廣泛,已成剛性需求產品,市場需求比較突出。但正因為其市場主體的特殊性,產品從研發到生產都有很高要求,為企業布局特醫設置了較高門檻。值得一提是,自國家2016年頒布《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至今,目前僅有46款產品通過注冊,其中外資巨頭占據絕大多數。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不少乳企不斷加大科研力度,比如貝因美、圣元、伊利、愛優諾相繼入局,飛鶴也瞄準了增長潛力理想的特醫食品領域,并透露旗下一款無乳糖特醫產品已提交注冊,正處于評審階段。同時,飛鶴的其它特醫產品也正處于研發階段。
“目前,我國直銷企業并沒有涉獵特醫食品,其原因有兩點:首先,直銷行業經歷‘權健事件’之后,仍處于強監管階段,而新法規仍沒有出臺,企業普遍處于觀望階段;其次,盡管特醫食品在我國市場不大,但門檻卻不低,對于缺少醫學背景的國內保健品直銷企業而言,投資風險可能大過回報預期。”業內人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