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戰“剩”丨安利為改善兒童營養探尋“良方”
《中國兒童營養與發展報告》發布,為制定兒童青少年營養健康政策提供依據。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全面實施,“重視少年兒童健康”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日,中國營養學會在安利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推出《中國兒童營養與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總結、分析中國兒童營養改善成果和現狀挑戰,并為提升我國兒童營養與發展治理水平帶來政策建議,助力營養持續脫貧與全面振興。
現狀調查:健康知識缺失,導致兒童營養不良
在全面脫貧之后,兒童營養狀況正在面臨新挑戰。如今兒童營養失衡則更為“隱性”。從城鄉差異角度來看,相比于城市兒童,農村地區兒童對“限量食用”高油高鹽的零食消費更多,如膨化食品、飲料、方便面、火腿腸等。在這些零食中,還充斥著不少用料低劣、添加劑超標的“山寨”食品。
“近年來,我國鄉村學生的營養改善計劃主要針對營養不良,在鄉村學生營養不良狀況改善的同時,將迎來超重肥胖檢出率的快速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兒童青少年慢性病的迅速增長,如血壓偏高和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不僅給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帶來巨大壓力,也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本次報告的編委之一、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馬軍以肥胖為例指出,雖然目前我國城市兒童超重肥胖率高于農村兒童,但近年來農村兒童肥胖增長速度正在加快。
造成孩子營養不良的原因除經濟條件和飲食結構變化外,也與健康營養知識匱乏有著密切關系。本次報告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慣常認知中的經濟原因,并不是今天影響兒童營養不良的最核心原因,真正制約兒童營養發展的關鍵要素是養育人的營養意識和營養觀念。不同階段的兒童所需要的營養素大多可在周圍生活環境中獲得,并不需要更多的經濟成本,關鍵在于日常生活里如何規劃安排兒童的膳食均衡與運動等,這和養育人的能力息息相關。
“走訪調查發現,有一些家長沒有母乳喂養,而是把打工賺的錢給孩子買豆奶喝,覺得那才是對孩子好。事實上,豆奶遠不及母乳有營養。”深耕兒童營養改善公益項目多年的安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彭翔指出,從絕對物質的匱乏到營養健康意識、知識的缺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轉變。
企業行動:安利為改善兒童營養探尋“良方”
基于兒童營養狀況的分析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安利公益基金會也在公益模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其中,“春苗營養計劃”和“為5加油——學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都已經實現較長時間連續跟蹤評估。根據評估,安利公益基金會“春苗營養計劃”每投入一塊錢,大概可產生一塊七的社會效益。在首批開展“為5加油——學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公益項目的青海樂都、湖南古丈和山西興縣,2017年-2019年,受益兒童的患病率下降67%,貧血率下降60.7%,生長遲緩率下降76.5%。
彭翔介紹,從新項目開始,安利公益基金會不再做純物質補充的部分,而是從意識、能力、習慣養成三個方向入手,不僅針對兒童本身,還要將他的利益關系人,如父母、老師等納入進來。基金會計劃啟動針對0-6歲的“健康童樂園——兒童早期發展計劃”公益項目,以幫助兒童在早期養成良好習慣。
從“春苗營養計劃”到“為5加油——學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再到即將試點的“健康童樂園”,安利公益基金會成立十年以來,在改善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方面不斷做出新嘗試,并通過將專業研究成果與實踐相結合,以驗證公益模式的可行性和可復制性,推動政策和社會廣泛關注,助力實現兒童營養全面振興。
毫無疑問,改善兒童營養是一項基礎性且長期性的工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村地區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兒童營養狀況也將呈現出新趨勢、新挑戰。伴隨著一個個公益項目的落地,一個個孩子和家庭獲益,相信實現兒童營養全面振興的步伐將越走越遠。
【反浪費建言】
★制約兒童營養發展的關鍵要素是養育人的營養意識和營養觀念。
★改善兒童營養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政府、公益機構以及千萬家庭形成合力。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