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行業開展“正能量行動”,專家: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保健食品行業一直處在發展進行時,想讓它走得更穩、更遠,則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行動”。5月19日,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中國保健協會、中國營養學會等聯合發起“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正能量行動”倡議,倡議每年5月19日設立保健食品行業公眾服務日,呼吁行業誠信自律,向公眾普及及保健食品知識,提高公眾識別和防范健康風險的能力。
保健品行業變遷
中國保健品行業發展起始于二十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后,國民經濟水平快速上升,人們對于保健品的需求有所上升。我國保健品行業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8年,保健品行業在此期間蓬勃發展,但同時也伴隨著亂象迭生,如“中華鱉精”事件;
第二階段為2000-2005年,保健品行業在此期間處于發展試行階段,保健品廠家大幅縮減;
第三階段為2008年至今,保健品行業,尤其是保健食品,處于監管加強期。2019年受“權健”事件影響,“百日行動”(1月8日-4月18日)加強了對于保健食品注冊+備案制度雙軌并行的執行力度,嚴格醫保刷卡類目,同時停止發放直銷牌照。
據統計,2019年中國保健品行業的市場規模達到3965億元,增速下降至3.1%。
而到了2021年,市場發展又走出了新的節奏。
5月19日,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正能量行動”暨倡議設立中國保健食品行業公眾服務日在京舉行,不可避免的提到了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新冠肺炎疫情在改變人們工作、生活方式的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關注自身和家庭成員的營養健康,保健食品需求呈現多元化增長。”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厲梁秋提到,伴隨著行業政策紅利,目前保健食品備案雙軌制正在持續加快深化改革,新功能、新原料探討也逐步提上日程。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常翠青在致辭時表示,2021年,我國的保健食品行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雖然新的行業洗牌不可避免,但可以肯定的是,行業中一批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正能量、誠信規范經營的企業會隨之脫穎而出。
正如厲梁秋、常翠青所言,劇增的健康需求推動著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快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保健行業市場規模達2227億元,同比增長18.5%。預計2021年有望突破3300億元,保健食品行業迎來快速增長期。
呼吁行業誠信自律
此次活動倡議每年5月19日設立保健食品行業公眾服務日,呼吁行業誠信自律,向公眾普及及保健食品知識,提高公眾識別和防范健康風險的能力。
在行業自律角度出發,常翠青說:“就整個保健食品行業而言,如何齊心協力重建行業信心、市場信心,如何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當前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
“在健康產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容的大潮中,眾多企業競相爭流,能否用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能否出現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和品牌,來助力健康中國行動各項指標的實現,是保健食品產業的歷史機遇,也是時代考驗。”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指出,盡管保健食品行業20多年來在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減少醫療支出等多個方面做出矚目成就,消費層面仍然存在讓監管部門、媒體和消費者不放心的地方,比如虛假夸大宣傳、食品當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混同藥品、誘導老年人大單購買等問題。
對于上述問題,徐華鋒認為,主要是行業“內卷”嚴重,低水平重復、復制,研發投入和創新發展不足,市場夸大宣傳,忽視科普或者重視不夠等導致。“希望更多的社會組織、媒體和企業加入到正能量活動中來,引導消費者自覺形成合理膳食、控煙限酒、適量運動、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健康觀念,用正能量來潛移默化,引導行業有序發展。”徐華鋒說。
做好用戶教育
一款面包好不好吃,我們吃一口就可以驗證;但一款保健品有沒有效,不吃幾個月沒辦法驗證出來,周期太長。所以保健品不像“藥品”那樣能夠及時反饋,也不像“食品”那樣可以快速的判斷好不好吃,導致這個品類需要付出較大的用戶教育成本。這樣一來,新品牌不容易打入市場,老用戶只關注成分和品牌。
根據京東健康數據研究院的數據,近4年,消費者在平臺上的交易規模、人均消費、單次金額都有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用戶消費也存在“不理性的”情況,比如只認牌子,只講成分,并不看適不適合自己,出現不合適的情況一切都歸因于產品“沒效果”。基于此,如何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理性消費保健食品,也是當前保健食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用戶教育仍是重中之重。”京東健康副總裁楊葉介紹說,現在很多用戶都是通過直接搜索“成分”尋找商品,僅30%搜索詞包含品牌。挑選保健品時,用戶對品牌和產品功效關注度最高,對具體產品,則首先關注活動力度,其次才會關注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