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國際錢包”是傳銷騙局 號稱發放超萬億紅利
隨著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的層層推出,市面上也相繼出現了很多與之相關的虛擬貨幣騙局,打著DCEP、國際錢包的旗號肆意為孽,發代幣、建網站、上線APP,各種炒作手段層出不窮。
說是說什么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其實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完成詐騙的目的。
近日,有一個叫做“央行國際錢包”的項目正在到處騙人,通過組建群組,打著“央行發行DCEP”虛擬貨幣的名義收取費用,發展下線。
據了解,“央行國際錢包”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宣傳,利用各種“大雞湯”式話語吸引群體的注意,然后以返利的模式,宣稱可以進行三代推廣,每一層都能享受 2% 或者 3% 的收益的釣魚式誘餌,實現傳銷拉人頭。
“國家是要發行一個《中國央行數字國際DCEP錢包》,一個有紅利,改變幾代家族的錢包,說白了就是一個央行釋放紅利的錢包”。
“具體啥時候推出,一切等待,首次釋放紅利4000億+8000億”。
“錢包目前已經對接了6700個實體企業”……
部分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中,這些頗具誘惑力的推廣語在文章中高亮標紅,反復出現。新京報記者通過推廣文章中的二維碼,輕松加入“央行國際錢包”推廣群。目前,群內已有40多名成員,記者通過幾位群友了解到,這些人中不乏離退休人員。
記者調查發現,“央行國際錢包”不僅有專門的微信公號,還有配套推廣詳解,以超萬億紅利吸引投資者入場。
在這個11頁推廣材料中,詳細講述了分潤體系。其以國家政策性獎勵為名號,宣稱此次有1.2萬億推廣獎勵資金,包括國內4000億,國外8000億,限時推廣18個月,發完項目即結束。
至于獲利方式,并不難理解,只需注冊手機“央行國際錢包”,然后去開戶行開通對公賬戶DCEP收支功能,與“央行國際錢包”綁定。未來,在錢包APP內消費就能拿紅利。
這一項目宣稱,企業的每一筆DCEP進賬流水都會進入企業的對公賬戶,進賬流水的國家紅利2%進入企業法人的“央行國際錢包”。
為了便于用戶理解,推廣詳解以公司注冊為例,未來進行銷售貨物時,先開發票給下游企業,下游企業需向該公司使用DCEP付款。對方支付DCEP到公司賬戶完成交易后,24小時內公司的“央行國際錢包”里就能收到央行贈與的流水2%的紅利(20%稅后)。
這樣看似坐收漁利的項目,能有多賺錢?詳解中算了一筆賬,企業流水1000萬×2%=20萬,20萬×20%= 納稅4萬,純收益可達16萬。
巨大投資收益背后,是“央行國際錢包”的拉人頭模式。目前對于個人而言,現在只做兩點:建群做好準備以及學習轉發資料。用戶通過微信朋友圈宣傳推廣,并建立自己的微信群,注冊時,需要用戶實名注冊,完善個人信息。
為了促使更多人加入,該項目采取層級計酬式,也就是推廣資料中所謂的“鎖定用戶越多,被動收益越多”。用戶只要參與推廣、拉人下載注冊“央行國際錢包”就有利潤。
在項目推廣詳解中,這被稱作3代推廣:A推廣了B,B推廣C,C推了D,D只要接收DCEP,ABC都有2%收益。
而早在2019年11月,央行就發布公告強調,目前網傳所謂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以及個別機構冒用人民銀行名義推出“DC/EP”或“DCEP”在資產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行為,可能涉及詐騙和傳銷,請廣大公眾提高風險意識,不偏信輕信,防范利益受損。
其實,在我國發行虛擬幣系違法行為,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門發布的《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