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資直企的進退,來看中國直銷的未來
1990年,雅芳帶著首張直銷牌照進入中國市場,開創了外資直企在華發展的黃金時代。31年后,這家曾擁有35萬經銷商的行業巨擘卻選擇全面退出。
在此期間,福維克全面收縮中國區直銷業務轉向線上零售、寶麗中國從未啟動直銷、愛茉莉太平洋淺嘗輒止……
與此同時,艾多美在中國風生水起、PM正籌備全面進入大陸市場、仙妮蕾德一直在市場活躍、婕斯也曾在大陸市場掀起風潮……
截至2025年3月,中國持牌直銷企業從91家減少至86家,業績也較2018年巔峰期縮減過半,但行業納稅總額卻突破1472億元。這種看似矛盾的數據背后,折射出中國直銷行業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擠壓下,正在經歷從野蠻生長到價值重構的深刻蛻變。
"制度圍城"到"數字治理"的變革
中國直銷行業的監管框架始終在開放與約束之間尋找平衡點。2005年《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的出臺,雖遏制了傳銷亂象,但也形成了外資優先的"制度圍城"——截至2009年,外資企業占據直銷市場78%的份額,而天獅等本土企業只能通過"掛靠"方式生存。這種格局在2018年權健事件后徹底打破,監管部門以"百日行動"整頓市場,查處案件6535件,罰沒金額2.68億元,并暫停牌照審批長達七年之久。
2024年10月試點的"直銷業務全流程區塊鏈存證"系統,標志著監管邏輯的代際躍遷。該系統要求企業實時上傳交易數據至市場監管總局節點,僅康寶萊中國區就為此投入8000萬元改造ERP系統。這種技術倒逼機制,使得外資企業賴以生存的"品牌授權+區域代理"輕資產模式難以為繼——雅芳因無法滿足"每省設立獨立法人實體"的要求,單區域運營成本激增40%,最終在2021年選擇退場。
但政策調整也釋放出新的信號。2025年《禁止傳銷條例》修訂被列為重點立法項目,這為直銷企業"社交電商+團隊激勵"的混合模式提供了合規空間。商務部數據顯示,采用區塊鏈溯源技術的企業投訴率下降63%,而數字營銷效率提升47%,證明技術賦能正在重塑監管與市場的互動邏輯。
"人海戰術"到"數字生態"的跨越
直銷行業曾引以為傲的"面對面推薦"機制,在Z世代消費群體中遭遇滑鐵盧。調查顯示,68%的90后消費者對熟人推銷產生排斥,而從業者平均年齡達48歲的現實,更形成難以彌合的代際鴻溝。這種矛盾在美妝領域尤為尖銳:愛茉莉太平洋旗下悅詩風吟因堅持"全球配方",單品復購率僅為本土品牌完美的三分之一,最終不得不放棄直銷渠道,轉投絲芙蘭等零售平臺。
數字化轉型成為破局關鍵。安利中國通過"安利云創"平臺培育出300萬"輕創業者",他們借助AI營養師和虛擬直播工具,將線上銷售占比從2019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60%。這種變革不僅重構了銷售鏈路——某寶媽通過分享早餐搭配實現月入5萬元,更催生出"健康社群裂變系統",用戶既是消費者又是傳播節點。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康寶萊耗資1.2億元打造的"虛擬助理",用戶活躍度僅為某頭部主播直播間的5%,暴露了外資企業在流量運營上的認知落差。
本土企業的創新更具顛覆性。華熙生物構建"玻尿酸+"生態,從原料到終端產品實現60%自主可控,直接沖擊外資企業在膠原蛋白等領域的定價權。而完美日記通過微信生態內的KOC(關鍵意見消費者)運營,私域營收占比超40%,其"小規格+高頻次"策略使單品價格較國際品牌低40%,卻帶來復購率提升50%的奇效。
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權衡
直銷行業的價值坐標系正在發生根本性位移。安利投資1.2億元建設的航天育種中草藥基地,不僅使其靈芝孢子粉產品占據高端市場27%的份額,更將"藥食同源"理念反向輸出至歐美市場。這種"中國創新全球輸出"的戰略轉向,在寶潔、聯合利華等快消巨頭紛紛收縮在華業務之際,顯得尤為珍貴。
政策紅利的結構性傾斜加速了行業分化。2024年中醫藥保健食品審批周期縮短至90天,但要求核心成分必須源自《中國藥典》,這迫使如新等外資企業重建原料體系。而RCEP框架下的跨境中轉倉模式,雖能降低18%關稅成本,卻需要重構亞太物流網絡——天獅集團為此在東南亞設立6個保稅倉,物流時效提升30%但管理成本增加25%。
社會信任資本的重構更為艱難。雅芳退場時35萬經銷商網絡瞬間瓦解,而同仁堂通過日均30場"透明工廠"直播,將消費者信任度提升至67%。這種反差揭示出行業新法則:區塊鏈溯源、AI客服和"健康行為積分"等創新,正在將單向推銷轉變為價值共創。如新推出的"碳足跡溯源系統",使產品溢價能力提升20%,證明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新的信任支點。
在解構中重塑商業文明
當我們將視角拉長至三十年周期,外資直企的進退軌跡實則是中國消費市場進化的縮影。安利從"紐崔萊營養片"銷售商轉型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商,建成多個中心城市體驗館并推出基因檢測定制服務,其38%的收入已來自場景化健康服務。這種從賣產品到賣生活方式的躍遷,與完美日記用私域流量重構人貨場關系的實踐殊途同歸。
技術穿透力將成為行業分水嶺。市場監管總局推動的"直銷業務全流程區塊鏈存證"系統,不僅要求企業實時上傳數據,更通過智能合約自動觸發合規審查——某企業因未及時上傳某省交易數據,36小時內收到系統自動下架的處罰通知。這種"監管即服務"的范式,正在倒逼行業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
而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再平衡,將在供應鏈層面展開決戰。華熙生物通過"玻尿酸+"生態實現原料自主可控,迫使外資企業將膠原蛋白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但物流成本上升使其毛利率下降8個百分點。這種雙向擠壓下,如安利(中國)般將90%產品實現本土化研發,同時通過航天育種技術反哺全球市場的企業,方能在這場變革中掌握主動權。
結語
回望雅芳們退場的背影與安利們轉型的身姿,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企業的興衰更替,更是一個行業在制度重構、技術革命與消費覺醒中的自我涅槃。當外資直企將研發中心遷至中國大陸,當本土品牌用區塊鏈重構信任機制,當監管者用大數據替代人工巡查,這些看似離散的變革,實則在編織中國直銷的未來圖景。
這個未來既需要政策制定者在"放活"與"管好"間拿捏分寸——如《直銷管理條例》修訂是否能對多層次計酬有限放開,也需要企業構建"技術穿透力+生態構建力+文化適應力"的三維競爭力。那些能將航天育種的中草藥與AI營養顧問相結合,把社區體驗館變成健康數據中心,讓每筆交易都生長在區塊鏈信任土壤里的企業,終將在價值重構的浪潮中站上潮頭。
正如安利中國總裁余放所言:"比起模式標簽,我們更在意是否真正創造了用戶價值。"
當外資直企的進退沉浮沉淀為行業演進的路標,中國直銷的未來,正在這些敢于打破邊界、重構價值的探索中徐徐展開。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