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如何應對合規準入、低端競爭挑戰?
營養保健食品似乎正在成為健康消費領域炙手可熱的“明星”賽道。
第一財經了解到,在6月18日至21日于滬上舉辦的2024HNC健康營養展上,2000余家展商中國際品牌的占比已提升至4成,除膳食補充劑、食療滋補、母嬰營養、抗衰美容等產品持續“走紅”之外,藥食同源、妝食同源等新用語也不斷涌現。
而各電商平臺在618期間的消費數據也顯示了滋補、保健產品的強勁勢頭:改善睡眠、保健飲品在京東健康的成交額同比增長分別為335%和115%,滋補品成交額同比增長286%;而在抖音,滋補品商品總交易額(GMV)同比增長55%,支付GMV破百萬元的爆品達196個。
數據顯示出行業在迅猛增長,不過,這背后存在哪些隱患?躋身營養保健食品領域的企業有何對策?
合規準入是關鍵
根據中國醫保保健品進口商會的數據,2008年至2023年,我國膳食營養補充劑進出口金額均逐年提高,進出口總額從2008年的7.16億美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107.59億美元。另根據中國醫保保健品進口商會發布的《2023年膳食營養補充劑行業發展報告》稱,我國保健食品產業市場規模約為4000億元,加上功能食品及相關類別產品,營養健康產值約8000億元。
(圖片來源:中國營養健康食品行業藍皮書)
“現階段,藥品、化妝品和食品領域企業都在重點布局營養保健品這一板塊,這是行業關注的重點。但業界仍需要考慮產品上市過程中的合規、合法,以及應具備的特定健康益處。”中食安信CEO費洪濤告訴記者。
從我國監管角度看,營養保健食品需遵循2個現有法規體系,一是法律體系即《食品安全法》,二是標準體系,即《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同樣一種原料,可以拿來做成藥品,也能做成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它不取決于產品是什么,而取決于要怎么做;做成藥品可以體現治療效果,做成保健食品可以宣稱功能,做成普通食品就只能打‘擦邊球’,不能去宣傳任何功能。”費洪濤補充。
目前,我國標準、要求最高的保健食品(俗稱“藍帽子”),其官方定義為“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且需通過注冊、備案2種方式獲得標識;業界也有對健康食品定義的共識,即博鰲健康食品科學大會暨博覽會(FHE)主辦方稱,健康食品,是指國外或國內經科學證實具有特定健康益處,并已經上市的食品。
費洪濤為此補充,現階段,在我國保健食品領域,需要注冊的功能目錄共有24項,包括:有助于增強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輔助改善記憶、緩解視覺疲勞、有助于改善骨密度、有助于調節腸道菌群等,其中絕大部分需進行人體實驗、動物實驗,有2項需經違禁成分檢測;而需要備案的原料則包括:輔酶Q10、螺旋藻、魚油、褪黑素、人參、靈芝等。
針對各類眼花繚亂的名稱,費洪濤還解釋,業界當下提到較多的“膳食補充劑”其實是歐美國家保健食品的提法,營養保健食品也是國內這一領域較為籠統的提法,但這一領域不能算是法規層面的一個分類,只是行業的俗稱;營養保健食品的行業發展更多來源于消費者健康需求的逐步增加。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除保健食品產品外,相當一部分國際保健產品直接通過跨境平臺就能在國內當作‘食品’進行銷售,無須注冊和備案,產品功能和成分也不受國內法規限制。這雖節省了時間和資金,但這些產品是否適合國人確實需要進行系統評估,并完善國際標準的協同與統一。
制度、法規如何與時俱進?科瑪美保CEO姜俊瑛在2024HNC健康營養展舉辦期間告訴記者,一方面,隨著新功能的陸續開發,已有原料會涉及一些功能的延伸,如血糖相關功效的原料新增減肥功效等,建議中國審評審批部門可以拓寬原料在使用、劑量上的范疇,以及考慮將海外實驗數據作為準入依據。
本土品牌美寶集團國際信息中心主任王芳表示,營養保健食品領域需要好的產品競爭環境,而這就需要從源頭上對企業的研發標準、生產質量和相關資質上把關,提升行業標準,這可以進一步減輕審評審批環節之前的壓力。
王芳告訴記者,當前營養保健食品國際化趨勢明顯,進出口貿易也成為常態。在審評審批標準逐步優化的過程中,國內品牌出口、國際品牌進口都會需要一系列國際通用標準,這些標準或覆蓋原料、輔料、添加劑等,也涉及產品功能性評價,成分有效性、安全性分析等,甚至是一些進出口產品的追溯制度等,都需要逐步建立。
避免低端競爭
一份由中國國際健康營養博覽會編撰的《2023健康營養行業品牌渠道發展洞察》表示,原料創新正在成為營養保健食品領域的新風向。比如,在膳食補充劑中,銅和鋅等礦物質、維生素D2和K2等增長明顯;繼益生元、益生菌走紅后,后生元補充劑被廣泛關注;消費者對心理健康、美容的需求促進了L-茶氨酸、膠原蛋白的應用增長;此外,一些諸如草藥、藻類和海草、健康菇類的小眾功能性植物原料發展增長迅速。
國內營養保健食品行業發展態勢如何?浙江大學食物與健康中心副主任陳士國表示,當前,我國營養保健食品市場正在迎來新發展機遇,行業幾大特點包括:產品創新與品質提升、消費人群細分與個性化需求、可持續綠色生產、銷售向數字化轉型、產品國際化趨勢突出。
詳細來說,一方面,營養保健食品行業的創新程度與研發投入將日益增強,產品研發和質量控制也將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隨著企業開始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健康需求的消費群體進行產品細分,基于大量科學研究,營養解決方案的提供將更精準。另外,電商平臺作為重要渠道,將利用AI技術進行用戶行為分析,提升營銷精準率。
“藥食同源也是一大受到關注的重點領域。”陳士國說,我國目前有100余種食藥同源物種,其中,適合開發成大宗食品的食藥同源物種更具有發展空間,此外,在細分功能領域更具有明確功效的食藥同源物質也有很大前景。
正在躋身進入營養保健食品領域的企業應如何應對上述變化?
陳士國建議,首先,仍應注重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包括利用科學研究成果來開發具有明確健康效益的產品,這是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企業可以提前布局或跟蹤最新科技成果,不斷改進產品配方和生產工藝,提高產品的質量,突出差異化優勢。其次,一些食品、飲料企業可以與科研機構等共享研發資源,來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同時可創建有吸引力的子品牌,用情感和功能性的雙重訴求去吸引消費者。
此外,還需不斷學習、更新該領域的法規與質控方法,理解內涵與關鍵要素,并設立嚴格的產品質量控制系統,確保每一批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企業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費洪濤也表示,對營養保健食品企業而言,健康有效、合法合規是企業應持續關注的重點。一方面,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是在于避免在后續的價格端形成低端競爭,另一方面,企業還應加強原料、產品等基礎研究,以科學證據支撐產品研發,確保產品的健康功效,避免所謂的“概念性”添加。此外,市場還需對產品健康聲稱進行嚴格管理,注意廣告宣傳的合規性,規避產品聲稱紅線。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