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保健產業已成為國民產業支柱產業之一,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
10月14日,由中國保健協會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協辦,中國保健協會健康科學技術應用推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健康科工委”)承辦的中國保健協會健康科學技術應用推廣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中國健康科技應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會議以“科技創新賦能,推動中國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一級巡視員李泰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陳君石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教授等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汪建榮出席并致辭,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李萍宣布健康科工委批復成立及負責人選舉結果,成立大會由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志強主持。
汪建榮指出,健康科工委的成立,有助于健康產業吸納更多社會資源,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他強調,健康科工委應與其他機構建立經常性聯系,以法治、科技等多角度切入全鏈條環節,加強科技與企業交流,為健康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陳君石表示,健康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隨著人民對健康關注程度增加,保健產業已成為國民產業支柱產業之一,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但保健食品產業仍存在高度分散、低水平重復、科技含量普遍較低,需多方面共同努力解決,明確科技創新對保健產業重要性,鼓勵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臨床科學試驗,加強公眾教育,建立法規和標準體系,促進保健市場健康發展,希望健康科工委成立對保健行業有長足的促進作用。
孫寶國指出,在健康中國建設大背景下,有效提高保健產業水平,將更好地滿足國民健康需求。他強調,健康是吃出來的,食品產業正迎來發展機遇,健康科工委應通過健康與食品產業融合,開發適合老年健康需求產品,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打造健康產業集群,引導推動健康產業發展,促進食品產業與營養健康轉型的共同發展。
李泰然表示,衛生健康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應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依托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大力倡導合理健康配比,完善法規政策體系,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普及營養健康知識,推進合理膳食行動,鼓勵健康產業產品創新,逐步實現合理膳食到精準營養。
雷朝滋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產業蘊含巨大潛力。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位置,堅持“四個面向”,堅持需求導向,充分發揮高校院所作為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開展校企合作創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布局前瞻性產業發展方向,共同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孫坦強調,健康科工委要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健康產業重大需求,通過構建全產業鏈條協同創新平臺,強化聯合協同攻關,堅持標準引領,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應該聯合發力,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健康科工委高效運轉,滿足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形成健康科技的創新合力。
王鳳忠作為健康科工委主任委員作就職講話,他表示將通過打造全方位綜合服務平臺,推動科技交流,促進科技引領,加強科技轉化,營造健康產業創新氛圍,支撐健康產業創新發展。加工所副所長范蓓作為健康科工委秘書長匯報未來工作計劃。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處處長宛超以《中國保健食品注冊備案監管》為題作報告,詳細介紹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定位和歷史沿革、注冊備案許可、法規目錄技術文件,他表示,保健兩字充分體現“守正”,保健食品應有明確科學依據,評價方法和功能范圍,下一步將加快推進保健食品納入食品標準體系,合理調整保健功能范圍,明確標準體系框架,推動保健食品合理合規發展。
中國健康科技應用發展研討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任發政教授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陳堅教授,圍繞合成生物技術在保健產業的應用前景作主旨報告,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左敏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WHO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控合作中心主任吳靜研究員,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處處長陳波,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教授,加工所王鳳忠研究員,中國食品發酵研究員段盛林教授級高工及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張勁松研究員等來自健康科技技術領域9位專家及企業家圍繞我國慢性病流行病學特征及防控、新食品原料與食藥同源物質的管理、保健食品注冊管理新規釋義、數字化主動健康與慢病防控、化妝品新零售及科學監管、我國食養產業的健康意義與發展設想、我國新型營養健康食品的研發現狀與發展前景、靈芝大健康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作特邀報告。
會議期間,王鳳忠、段盛林、左敏、王慧等專家共同啟動“健康產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段盛林教授、宋衛國所長、邵根伙博士當選為中國保健協會健康科工委副主任委員,盧聰副研究員、夏凱高級工程師當選為中國保健協會健康科工委副秘書長。
來自健康科學技術領域的科研院所、高校專家學者和企業行業代表等150余人參加活動。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劉釗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