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保健食品銷售欺詐套路須警惕
新京報訊 據漳州市市場監管局微信公眾號消息,福建省漳州市市場監管局近日歸納保健市場慣用的5種消費欺詐套路,提醒消費者特別是老年消費者謹慎選購保健食品,避免被騙。
假冒“專家”,贏取信任
通過“假專家”贏得消費者信賴,由假專家開展“一對一”的“診療”,渲染體檢結果的嚴重性,嚇唬、誘導消費者以高價購買特供保健食品。
假意關心,引導消費
部分老年人存在遠離子女、生活孤單的情形,營銷人員通過假意關心,提供免費體檢等方式,夸大宣傳保健食品的治療功效,引導老年人購買高價保健食品。
“藥托”現身說法,心理暗示
安排藥托“現身說法”,虛構療效,把保健食品宣傳成可治療疑難雜癥的神藥,制造搶購產品的假象,給消費者造成數量有限,不買就吃虧的心理暗示,從而高價購買產品。
直播帶貨,虛假吹噓功效
網絡主播直播帶貨時借著國家批準的保健食品標注“藍帽子”的名頭,在無法提供證明材料的情況下,使用“排毒養顏”“預防斑禿”“調理腸胃”“加快代謝”等表述對產品性能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
假借科普名義推銷
一些養生頻道以免費的科普授課吸引熱愛養生的觀眾關注,表面上講授養生知識,宣揚“最高技術成果轉化”“最新科學研究表明”“國外權威數據顯示”等“偽科普”內容,等觀眾“入坑”后就推銷粉絲專享保健食品。
漳州市市場監管局提醒,老年消費者在購買保健食品時,應做到“一查二對三看”,避免上當受騙。即: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有保健食品小藍帽標志,是否有保健食品批準文號;核對所購買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標簽說明書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查詢的信息是否一致;看保健食品標簽標注的保健功能、適宜人群等是否與自身身體需求一致。消費過程中注意留存票據憑證,以便當自身消費權益受到損害時,維權有依據。如對所購保健食品質量有質疑或發現商家虛假宣傳保健食品預防、治療疾病功能的,及時撥打投訴舉報電話。
【特別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