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細則到團標熱潮,化妝品個性化服務邊“摸石頭”邊“立規矩”
化妝品個性化服務又有重大進展!
上海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發布公告表示,《上海市浦東新區化妝品現場個性化服務管理細則(試行)》將于2023年8月20日正式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8月19日,試行時間兩年。從4月公開征求意見,到審議、最終發布僅用了三個月時間。
在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共同推進下,化妝品個性服務賽道標準的進程大大加速。在6、7兩個月時間中,有1項化妝品個性化服務團體標準實施、2項相關團標立項。
繼4月修麗可獲得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現場個性化服務”化妝品生產許可證后,7月19日,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復北京蔻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化妝品個性化服務”全國首店試點。
種種新動態中,幾項團體標準的迅速推進尤其值得注意。有業內人士對此評價道:“這也從側面印證化妝品‘一人千面’時代的廣闊前景,而且從參與者來看,這絕對是一場‘高規格’的競賽。”
百家爭鳴,“搶定”團標
《FBeauty未來跡》梳理發現,6、7月份有三例相關團體標準有新進展。
6月28日,由浙江宜格美妝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申報,浙江省健康產品化妝品行業協會組織專家立項評審的《化妝品個性化服務指南》被批準立項;
7月1日,北京工商大學中國化妝品研究中心牽頭,北京日化協會歸口《化妝品個性化需求方案設計和操作指南》(以下簡述為“操作指南”)團體標準正式實施;
7月7日,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發布通知,《化妝品個性化服務指南》(名稱待定)已通過立項論證和審核,被批準立項。據悉,此團體標準由協會起草,上海家化和珠海伊斯佳共同發起。
不僅如此,7月4日,上海日化協會也表示,將依據相關產品類別和服務分類,配套制定化妝品現場個性化團體標準。上海日化協會會長金堅透露:“目前已經確定了立項目的。”
可以看出,這些團體標準的牽頭制定人和參與者各有不同,地方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和化妝品上下游企業均有所覆蓋。在參與企業中,歐萊雅中國、上海創元、浙江宜格、上海家化、珠海伊斯佳等正在積極布局。
目前公開的三例團體標準中,北京日化協會的《操作指南》已經發布了具體內容細節,中國香料香精協會的《個性化服務指南》則是公開了立項目的和主要技術內容。
具體來看,《操作指南》包含了化妝品滿足個性化需求及應用領域的“知識點”。北京日化協會法務部主任佟文鑫告訴《FBeauty未來跡》。“以個性化需求方案設計和操作來命名,更多的體現出化妝品個性化服務過程中的細節以及跳脫出單純設計私定產品的模式,考慮到從需求提出到方案轉化的全部過程。”
例如《操作指南》將“個性化”細分為“主觀個性化”、和“客觀個性化”并做出了相關的解讀。“這是從最初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分析開始,體現了化妝品以人為本的使用特點”佟文鑫解釋道。
據佟文鑫介紹,客觀個性化意為通過儀器設備和方法測定出的皮膚客觀狀態;主觀個性化則更多的體現了用戶個人對化妝品選擇、購買、使用及預期表現出的主觀喜好因素或潛在傾向。在未來,個性化服務或將拓展至香水、彩妝領域,個體的主觀性愈發重要。
除此之外,《操作指南》還包括個性化方案的模式、服務轉化過程、實施條件以及跟蹤反饋。“立項單位和起草組自2011年起做了對國內外相關情況進行了充分的調研,這是從調研結論中總結歸納而得到的內容。”佟文鑫認為,不同省份和不同試點都有自己的模式,要在符合法規的基礎上,將自身特色和技術滲透進個性化定制過程中。“同時也要將這種新的運營模式、新的業態與市場實際需求相融合,才能產出真正的個性化服務。
《個性化服務指南》則是為了個性化服務日漸擴大的市場,以及拉動內需創新轉型發展為目的,針對個性化服務的通用技術進行了規范。
在內容上,包括皮膚檢測進行的需求識別和評估、研發設計和匹配、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務等主要活動,敘述了對肌膚檢測方式、企業生產經驗、倉儲管理等詳細要求。還適用于個性化護膚品、彩妝、洗護用品等的生產銷售。對企業而言,為其在技術層面提供了嚴謹的操作標準。
從混亂走向規范,外資企業更具優勢嗎?
盡管我國化妝品個性化服務的規范化進程仍處于起步階段,化妝品的“個性化訂制”卻已經在市面上存在了很長時間。
例如羽西2013年推出中草藥護膚定制產品“彩虹瓶”,打出“一人一方”的招牌,現場讓消費者經過皮膚測試后從27種調配組合中選擇;優理氏在2017年推出“一人一方”,可以為客戶量身定做專屬肌膚配方。
伴隨化妝品相關法規條例的完善,行業對企業備案、經營的監管愈發嚴格,這些品牌也逐步退出個性定制領域。但與此同時,電商平臺內仍存在一些宣稱“一人一方、一膚一案”化妝品商家,活躍在“灰色地帶”。
北京市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在2023年5月發布的一則行政處罰顯示,魅麗蘇雪(北京)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魅麗蘇雪”)自2016年4月開始陸續上架銷售自行配制的“定制化妝品”,截至2022年8月銷售8種共252件定制化妝品,總貨值金額約為3.5萬元。
最終,北京市東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判決魅麗蘇雪因違反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二款化妝品經營者不得自行配制化妝品。依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六十條第(五)項,責令魅麗蘇雪改正上述違法行為,并罰沒共計近21萬元。
作為一項美膚前沿趨勢,個性化訂制已在國外風靡了數年。一直到2022年11月,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了《國家藥監局綜合司關于開展化妝品個性化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個性化服務才終于在國內市場開了個口子。
與中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化妝品個性化服務市場則相對成熟,包括香水、彩妝、護膚等多種品類。
例如創立于2006年的小眾高端香氛品牌Le Labo,會為每個店鋪配備一位調香師,在顧客挑選好香水后將現場調配的原料倒入玻璃瓶內;2016年,蘭蔻推出名為Le Teint Particulier 定制膚色粉底項目,在位于美國西雅圖和洛杉磯的 Nordstrom 百貨內啟動;
此外,國外的個性化定制市場還有許多可用的診斷工具、人工智能、在線專家等為消費者提供指導,各大公司和品牌也鉆研不同技術和方法提供個性化服務。
例如Hair Lab by strands、 Skinsei等公司通過問卷測試找出用戶偏好,歐萊雅打造智能家用設備幫助消費者定制彩妝或護膚品,瑞典高端基因肌膚管理品牌Allél根據用戶基因制造定制產品。
這些個性化產品的定制形式有產品混合調配、配方定制、智能設備等,以大量的用戶數據和配方組合作為定制基礎。Proven Skincare曾推出“皮膚基因組計劃”,分析了20238種護膚成分有效性,擁有超過100000種護膚產品信息,超2000多萬條用戶評論反饋,包括消費者的生活環境如適度水平、紫外線等數據,為定制化妝品研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但因這些定制模式并不符合中國法規,它們并未直接進入國內市場。Le Labo不久前在中國上海開設首店,便砍掉了品牌引以為傲的現場調香環節。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國外化妝品市場本身具有較長發展歷史外,還與國內外政策上的差異有關。
據悉,如今歐盟、北美都尚未出臺針對制定化妝品個性化定制的監管政策。但是在滿足標簽、具體技術要求等特定條件下,允許個性化定制產品,因此行業巨頭在市場上對個性化化妝品的生產十分活躍。
韓國在定制化妝品監管方面起步較早,早在2016年,韓國政府開展了一項定制化妝品試點項目,根據消費者的偏好生產不同顏色、氣味、功能和基礎成分的定制化妝品,旨在評估和開發由市場上的消費者或銷售商現場生產的定制化妝品。
隨后,韓國將定制化妝品分為分裝和混合兩種形式,規定了定制化妝品銷售企業的登記制度,2020年開始要求定制化妝品銷售企業需具備定制型化妝品調劑管理師并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
在中國,所有化妝產品都必須在藥監局進行備案,多年來從未對個性化定制松口。某業內人士曾告訴《FBeauty未來跡》,“行業內在私下溝通過這一問題,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困難就是一個配方要一個備案,甚至一個名稱、一個新包裝形式,都要對應一個備案。”
而近兩年開始的化妝品個性化服務試點,正是在摸索解決這一難題。
據了解,獲得“現場個性化”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的修麗可,已經完成了CUSTOM D.O.S.E個性化護膚服務的核心配方備案,并開始制定服務上市計劃。目前在店內配備了一臺打印機大小的迷你生產臺,調配儀中裝有8種不同預制配方,能夠現場檢測250種皮膚類型和狀態,現場調配出修麗可產品線中沒有的配方組合。這項服務已在海外推行五年,如今正一步步走進中國市場。
此外,北京新試點企業COSE寇賽則通過全方位智能肌膚檢測儀和AI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借由5000+α皮膚測定數據、98319種處方組合幫助消費者搭配護膚方案。
從目前已經落實的《細則》內容來看,國外的這些個性化定制項目,如果想在目前的中國市場實現落地不無可能,修麗可就是一個極好案例,滿足場地、硬件設置、運營過程、相關人員等要求即可。
“現在個性化化妝品的需求很大,但要做到同法規等安全衛生相匹配,還有一定難度,需要企業發揮自身積極性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來克服。”金堅表示,對企業而言,團體標準的意義重大,能夠幫助企業發展個性化定制業務,適應市場變化。
結合最新動態來看,在化妝品個性化服務這條賽道上,政府、行業協會與企業三方已經開啟一條共同推進、探索“高底線創新”的道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未來跡”(ID:F-beauty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