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病人能跳舞,105歲老奶奶走T臺……保健品詐騙話術大曝光!
“我覺得自己是個罪人,當初不知怎么就被迷了心竅,讓養老錢流入了騙子的口袋。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內疚、無助等負面情緒就會一股腦地涌上來……”張阿姨用手背擦拭著眼角,向辦案檢察官訴說著自己的遭遇。
今年6月5日,廣東省江門市公安機關全鏈條打掉廣東巧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巧養公司”)集團式的養老詐騙犯罪團伙,引發社會關注。該案共抓獲巧養公司老板、財務總監、店長、業務員在內的犯罪嫌疑人100余名。張阿姨正是該起老年人保健品詐騙案的被害人之一。
“他們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慢性病,對生病和死亡比較畏懼,更容易上當”
巧養公司總部位于江門市一繁華地段,在市區設有大量門店。該公司的案發源于一起老人失蹤的烏龍報警。
今年4月,廣東省臺山市公安局南門派出所接到一起老人失聯的警情。后經警方調查發現,老人并未失蹤,而是在巧養公司保健品門店(南門店)組織下,與其他眾多老人一同參加了周邊旅游。
經對老人詢問和實地走訪,警方發現巧養公司保健品門店(南門店),通過向老人派發雞蛋、米面油等小禮品,套取老人生活和收入信息,后期再誘騙他們大量購買店內高價保健品。至此,廣東“巧養”系列老年人保健品詐騙案偵辦工作拉開了帷幕。
與張阿姨一同多次購買巧養公司產品的還有60歲的陳阿姨。僅2021年,她就花了6.5萬余元兩次購買保健品。然而,陳阿姨并不知道,巧養公司本身并沒有保健品的生產線,其出售的所謂保健品,均是委托其他公司生產并貼牌,自己買的“雪蓮紅景天”“納豆銀杏葉提取物膠囊”等,都是巧養公司低價進購后,再以數十倍的價格銷售出去的,產品上的那些保健功效、營養價值更無從談起。
“這兩年很多企業都關門了,我們還在‘逆流而上’,就是因為我們的產品能夠充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面對辦案檢察官訊問,巧養公司董事長楊某言辭閃爍、避重就輕。
“我們公司誘騙的對象全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對生病和死亡比較畏懼,更容易上當。”巧養公司多個門店的銷售人員向檢察機關坦白。
辦案人員在巧養公司核心人物家中查獲大量名酒、古玩等
巧養公司庫房
在案件偵辦時,辦案人員從巧養公司行政總監劉某的電腦上查到了公司內部“員工小課堂”上的課件,上面赫然寫著:
“讓他們在自己身上找病。”
“讓他們覺得明明是同樣的病,但別人買了產品吃了就好了,效果就是比沒買的強。”
……
《托瑪琳案例故事》寫道:買了托瑪琳,智障兒子病好了還找到了對象,105歲的老奶奶可以走T臺了
托瑪琳床上用品是巧養公司各類保健品的金字塔尖,售價高達1.2萬元至2萬元不等,但實際成本只有百余元,并且托瑪琳是一種硅酸鹽礦物,目前尚未有科學研究表明托瑪琳對疾病有治療作用,保健功效也極為有限。
“老人的慢性疾病最好的治療時間就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店的床上用品含有托瑪琳成分,蓋上可以疏通血管經絡,遠離中風、消除身體內各種炎癥……”2021年12月的一天,70歲的衛阿姨路過巧養公司保健品門店(南門店)時,見到店員拿著一床被子賣力地宣講,聲稱“托瑪琳石資源稀缺,用其生產出來的床品數量有限,如果當場購買立減2000元”。
治病且限量!衛阿姨一口氣搶購了三套共計5萬余元的托瑪琳床上用品。但令她沒想到的是,被子蓋了沒幾天,她便渾身起了濕疹。又過了一個多月,衛阿姨突然中風,手腳無力,只能臥床養病。思來想去,衛阿姨懷疑自己的病是托瑪琳床上用品導致的,于是聯系當時推銷的店員要求退貨,對方反饋“被子不能原價退,但可以兌換等價的保健食品或者幫忙低價轉賣”。
“我還哪敢用巧養公司的產品,5萬多元就這樣打了水漂。”衛阿姨對此懊惱不已。
如何能夠精準抓住顧客的心理,巧養公司專門針對產品編排了不同的宣傳腳本。比如,巧養公司營銷部門電腦里的《托瑪琳案例故事》寫道:有腦梗后遺癥的人用了托瑪琳后可以跳舞;撿廢品的人家里有智障兒子,買了托瑪琳,智障兒子不但病好了,還找到了對象;105歲的老奶奶使用了托瑪琳床墊后可以走T臺。
60歲的黃阿姨也是被巧養公司的宣傳活動吸引進門店的。進貨價300元、銷售價2660元一盒的雪蓮紅景天膠囊,黃阿姨買了7盒。吃完后,黃阿姨眼球紅腫嚴重,便跑去店里討說法,銷售人員給出的答復是“繼續吃才有用”。
這一答復是巧養公司《雪蓮紅景天膠囊知識與應用36問》中的“一問”。類似的答復還有,“身體出現不適反應都是身體在排毒、消炎,經絡在疏通的過程,說明人體病態平衡已被打亂,免疫系統被激活,免疫細胞在增強。”
為了讓顧客深信不疑,巧養公司還會邀請“教授”和“專家”現場釋疑。比如“林醫生”每次到門店出診,都會帶一種不知名的儀器為顧客免費測試血紅細胞,推廣巧養公司各類保健品的同時,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打消顧客退款的意愿。實際上,“林醫生”只是在某公司擔任過廠醫,其講授的“專業知識”也不過是巧養公司預先準備的課件。“他們課件上有什么我就講什么,講課費每天150元。”林醫生說。
“被騙老人大多獨居缺少子女關愛,詐騙手法循序漸進,利用老人對健康和美好晚年生活的期待……”
案件查辦中,楊某等公司核心犯罪嫌疑人一直否認自己詐騙,認為其銷售的都是食品和保健品。對此,江海區食品行業協會會長謝英珠表示:“按照食品安全法、廣告法等法律法規要求,食品銷售人員應當按照食品的真實屬性或者國家批準的保健食品功效進行宣傳銷售,不得利用產品的某些成分夸大宣傳,更不能虛假宣傳,否則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經審查,巧養公司僅2020年至今年7月在江門地區的總營銷額就超過了1.5億元。作為案件主辦檢察官,江海區檢察院副檢察長袁惠云說:“本案中使用的套路、話術穩定成熟,是一宗非常典型的養老詐騙類型案件。雖然楊某等巧養公司核心犯罪嫌疑人否認有詐騙故意,但查獲的臺山市同案人員、被害人均指證本案的詐騙手法,且書證、物證確鑿。”今年7月8日,江海區檢察院對楊某等6名核心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批捕決定。日前,江海區公安分局已將該案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江海區檢察院辦案團隊對老年人保健品案件相關證據材料進行研究
江海區檢察院干警對江門某保健品商戶進行調查取證
透過這起案件,一系列隱藏的老年人社會問題被一一揭開。對此,江海區公安分局刑警大隊大隊長梁華棟深有感觸,總結出了以下特點:
“被騙的老人大多是獨居,缺少子女的關愛。”
“詐騙手法循序漸進,有完備的套路。一步一步將老人帶進詐騙陷阱。”
“他們會打著贈送禮品、免費體檢、免費旅游等幌子,博得老人的好感,再通過日常噓寒問暖進一步拉近與老人的關系。”
“他們利用老人對健康和美好晚年生活的期待,通過虛假宣傳、夸大療效的方式,向老年人高價銷售保健品。”
當地檢察機關在辦案的同時聚焦上述特點,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和公益訴訟職能,依法能動履職,推進訴源治理。今年11月9日,江海區檢察院辦理的“督促整治老年人保健品市場亂象行政公益訴訟案”成功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檢察機關懲治養老詐騙違法犯罪典型案例。
江海區檢察院今年曾召開以“老年保健品安全監管”為主題的公開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政機關和行業代表參加,聚焦如何從源頭上加強老年人保健品市場監管展開討論。
江海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吳火亮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院將結合辦案督促相關行政部門進一步加強保健品企業的生產、銷售監管以及對保健品廣告內容的審查監管,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檢察、行政部門大數據信息互通、巡查協助機制,加大違法生產、銷售保健品綜合打擊力度。他還特別唿吁,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對老年人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深入社區、農村開展消費警示活動,及時發布典型案例,引導群眾正確認識保健食品、消費保健品。(檢察日報 徐日丹 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