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返利、名醫神藥……法官揭秘圍獵“銀發族”詐騙的真面目
近年來,各種針對“銀發族”的新型騙局層出不窮,一些不法分子打著“服務”“關愛”老年人的旗號招搖撞騙,以“投資返利”“名醫神藥”“老有所依”等名目,圍獵老年人群體。上周,北京高院召開北京法院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總結會,今后法院對養老詐騙將保持嚴懲高壓態勢并全力追贓挽損。
騙局1:“穩賺不賠”的投資不靠譜
案情回顧
自稱是某資產管理公司業務員的王某,經常去周邊公園或者小區門口派發宣傳單,以免費贈送小禮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注意。與他們熟絡后,王某稱其公司售賣的養老理財產品“無風險”。為了增進感情、騙取信任,王某還會拿出“旅游資金”組織老年人外出游玩,旅游過程中不斷灌輸所謂的投資知識。在王某的一番忽悠下,老人們心甘情愿地拿出自己的養老錢購買該公司的理財產品。就在要收到前兩個月的返利時,“熱心”的王某消失不見了,最終老人們血本無歸。經查,王某以此種方法先后向17人非法吸收存款521萬元。法院最終判決王某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3個月,并處罰金5萬元。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老年人的投資愿望不比年輕人低,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他們希望增加積蓄,但又缺乏投資經驗、風險意識淡薄的特點,虛構“高大上”的投資理財產品,以售后定期返點、高額分紅甚至以“拉人頭”可享提前返利等說辭,拋出“高回報、低風險”的誘人承諾,誘騙老年人加大投入或者游說親朋好友進入投資騙局。一些老年人試探性地做短期投資,在如期得到回報后,對公司的經營抱有期待,繼續投入更多本金,然而不法分子的公司并沒有實際經營任何項目,最后多以“資金鏈斷裂”為由,卷錢跑路。所以在很多案件中,即使最終公司人員被追究刑責,老年人的投資款往往也難以追回。
老年人要謹記投資有風險,切勿相信“穩賺不賠”。高額利潤固然讓人心動,但財產安全更為重要。筆者建議老年人要從正規渠道購買理財產品,審慎閱讀相關協議,充分認識交易風險及自身承受能力,不要投資業務不清、風險不明的項目,對投資活動的真偽、合法性進行必要判斷和了解。老年人作出投資決定前,還要多與家人溝通,同時保存好合同、轉賬憑證等證據,一旦發現被騙要及時報警。
騙局2:高價收售“古董”可別信
案情回顧
周某在某拍賣公司從事業務員期間,伙同他人給黃老漢、曹老漢等撥打電話,邀請老人們將收藏物品帶至公司,謊稱能幫助其高價拍賣,騙取他們的“委托費”2萬元。法院經審理認為,周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伙同他人騙取老年人錢財,數額較大,已構成詐騙罪。最終,法院判處周某有期徒刑6個月,并處罰金1萬元。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除了投資理財產品外,收藏品也是老年消費騙局的重災區。古玩、字畫、郵票等收藏品,因具有升值空間和藝術價值而廣受追捧。不少老年人想將收藏品變現,但又缺乏對價值的客觀判斷和對拍賣行業的深入了解,極易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收藏品詐騙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虛假拍賣”,不法分子以幫助老年人高價拍賣其收藏的老物件為由,虛高物品價值,誘騙老年人委托拍賣,收取“鑒定費”和“服務費”。等到承諾的拍賣期限快到時,又以藏品有瑕疵、拍賣會往后延期等理由推脫,拒不退回老年客戶繳納的費用。二是“虛假買賣”,不法分子給老年人打電話,宣稱公司免費贈送紀念品或稱對方中獎了,需要到公司領取,以此吸引老年客戶前來,然后向其介紹出售收藏產品,謊稱這些產品在市面上發行量小,升值空間大,并承諾日后將提供平臺幫其以高于購買價拍賣。實際上,所謂公司藏品多為從批發市場購買的,成本很低,但有的老年客戶甚至不惜抵押或變賣房產購買,最后血本無歸。三是“混合連環套”,即先以高價拍賣老年人手中的老物件為由吸引其到公司交易,再推銷公司的劣質工藝品,實施二次詐騙。
筆者提醒有收藏愛好的老年朋友,遇到高價代售、回購收藏品等情況,要謹慎辨別、切勿輕信。同時,要審慎辨別機構鑒定資質,不能簡單以公司環境、規模等表面現象判斷經營狀況。交易時注意留存物品鑒定資料、交易合同、轉賬憑證等證據,不要輕易將原件交給他人。
騙局3:“以房養老”或致錢房兩空
案情回顧
張某向劉老漢夫婦宣傳某養老服務公司推出的“以房養老”項目,并介紹其以名下房屋抵押,向他人借款,這樣今后每個月可以拿到上萬元的養老金。劉老漢夫婦受其誘騙,將名下兩套房產分別抵押給兩名放貸人。在獲得500萬元后,劉老漢當即向放貸人支付了首月利息及服務費14萬元,剩下的400余萬元按照協議,轉入張某公司的理財賬戶進行統一投資。此后,張某通過刷卡方式將這筆錢分次轉走,隨后便音訊全無。法院經審理認為,張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財物,已構成詐騙罪。最終,法院判處張某有期徒刑14年,并處罰金28萬元。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從2013年至2018年,國務院、保監會、銀保監會發布了相關發展養老服務的文件,推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旨在讓老人充分盤活自己手里的資源,把其房屋變成實實在在的“養老金”。事實上,這是國家倡導的一種新型養老保險,由專業保險機構經營,辦理過程中不會出現簽訂借款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的情形。符合條件的老人將名下房屋抵押給保險公司,房屋所有權仍歸老年人所有,保險公司每月向老人發放養老金。直至老人身故后,保險公司依法行使房屋抵押權,處置房產所得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
但一些不法分子偷換概念,打著“投資養老”“以房養老”的旗號進行虛假宣傳,誘騙老年人辦理房產抵押,再把貸款的資金拿去購買其所謂的理財產品或直接據為己有,并承諾給付高額養老金,導致老年人最終錢房兩空。
上述案件中涉及的某公司所謂的“以房養老”,則是老年人與放貸人簽訂房屋抵押貸款合同,以高額利息向小貸公司或其他個人抵押貸款,將借來的錢轉入公司或個人賬戶,每月老年人需付給放貸人利息。雖然公司聲稱每月給老人高額養老金,但是根本無法保證安全,一旦公司資金鏈斷裂無法支付利息或跑路,老年人就會面臨違約,房財兩空。
所以,老年人在購買投資理財產品前,對熟人介紹也要抱有警惕,切勿相信“無風險、高收益”等宣傳,要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涉及房產等重大財產處置,不要輕易嘗試。如果必須要辦理房產抵押以及房產變更時,一定要充分理解簽署的合同或者授權書內容,并在子女或律師等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操作,謹防上當受騙。如果確有借款需求,一定要選擇有貸款資質的正規金融機構辦理抵押貸款手續,不要輕信無資質公司發布的“無利息、無擔?!钡忍摷傩麄鲝V告。
騙局4:“特供”保健品騙財還誤診
案情回顧
陳某注冊成立多家公司,以老年人為主要對象進行保健食品銷售。陳某安排員工冒充知名醫學專家為老年人咨詢,并假冒醫務人員對其進行虛假檢測、偽造檢測報告,虛假宣傳公司銷售的保健食品能夠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腫瘤等,并謊稱購買產品享有國家補貼,使老年人相信自己有高患癌風險,必須服用該產品預防,從而高價購買。至案發時,陳某實施詐騙活動金額達1161萬余元。法院經審理認為,陳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他人財物,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最終法院判處陳某有期徒刑14年,并處罰金800萬元。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格外重視身體健康和養生保健。因此,以高價售賣保健品的名義騙取財物,成了詐騙老年人最常見的犯罪手段之一。
當前,涉保健品詐騙犯罪中行為人呈現分工逐漸細化、詐騙手段形成閉環的趨勢。有人負責收集信息、聯系老人,或將老人誘騙至非正規診所,充當“醫托”;有人通過贈送禮品、免費體檢、專家講座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參加“養生講座”,并以保健品是“特供”“專供”“祖傳秘方”為噱頭,打著根除疾病、藥有奇效的幌子虛構或夸大產品功效,誘騙老年人大量購買。行為人有明確的組織分工,互相配合,使老年人識騙防騙的難度加大。隨著犯罪手段翻新,近年來還有人抓住老人警惕意識較弱的特點,披上維權或返錢的外衣,博取老年人信任,進行二次犯罪,如以幫助辦理保健品退費為由騙取手續費等,對老人造成了更大的財產損失。
因此,筆者建議老年人要科學保健理性養老,從正規渠道獲取科學的保健常識,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就醫,不要參加所謂的“健康講座”“免費體檢”等活動,不要購買“包治百病”的“特效藥”“萬能保健品”。保健品并不能替代藥品,不具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如果感到身體不適要去正規醫療機構,切勿病急亂投醫。
騙局5:“黃昏戀”當心“溫柔一刀”
案情回顧
60多歲的林某經人介紹與黃某相識,二人在微信聊天中確定了“戀人”關系。后黃某以買房缺錢為由向林某借了6000元。第一次轉賬后,黃某承諾將與林某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想到即將成為一家人,對于后續的幾次借款,林某并沒有絲毫懷疑。經查,兩人交往期間,黃某未使用真實姓名,并隱瞞已婚事實,在與林某交往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黃某通過虛構買房、看病等情況,多次向林某索要錢財共計4.7萬元。林某報警后,黃某家屬代為退還全部錢款。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判處黃某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1萬元。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法官提醒
最美不過夕陽紅,一些喪偶獨居的老年人渴望得到關懷和陪伴,找到伴侶共度余生,這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一些所謂的“黃昏戀”背后暗藏“溫柔陷阱”,不僅欺騙老年人的感情,還將他們的“錢袋子”席卷一空。
“黃昏戀”騙局是“殺豬盤”的一種,犯罪分子利用單身老人情感缺失、生活孤獨的特點,通過網絡、短信交友或非正規婚介平臺,與老年人相識,并喬裝打扮、編造身份,贏得對方好感并確立戀愛關系。隨后,以自己或家人生病住院、投資失敗為由索要錢財,或者假裝有投資渠道、能幫忙解決待遇等騙取錢財。
網絡交友需謹慎,不要隨意添加陌生人的好友申請。在婚戀交友時要提高防騙意識,多方了解對方生活、工作等情況,核實其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實。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銀行卡、身份證等重要物品,不泄露密碼等個人信息。當對方以多種理由提出物質要求時,要保持警惕,切莫被花言巧語所蒙騙。
法官提示:提高防騙“免疫力”
面對花樣百出的養老騙局,“銀發族”要提高防騙“免疫力”,做到以下“四不”,增強防范意識:
一是不貪心。天上不會掉餡餅,掉下來的往往是“陷阱”。對于“免費體驗”“免費試用”“高額回報”等誘惑,老年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參加“零元購”“全額返利”等消費活動,摒棄“貪小便宜”的心態。
二是不聽信。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電話、短信和網絡推銷,對于聲稱是公檢法、社保機構等單位的來電,務必多方印證。生病應及時選擇正規醫院就醫,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民間偏方。
三是不泄露。不輕易透露自己及家人的信息,不隨意填寫調查問卷、不點擊陌生鏈接、不對陌生人談及真實個人信息和家庭情況,包括姓名年齡、電話住址、銀行賬戶、家庭成員等。
四是不轉賬。在作出任何大額款項支付決定前,要三思而后行,遇到要求付款、轉賬的情形,可先咨詢家人親友的意見,絕不向陌生人匯款。如果發現被騙,一定要及時撥打報警電話,不等待、不拖延,切實守好養老“錢袋子”。
[此文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袁京 供圖: 視覺中國,版權說明:以上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或來源標注有誤,請及時和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