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過于敏感還是防微杜漸?屢被點名的直銷企業路在何方?
8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出《關于集中整治商品過度包裝、“天價”月餅和蟹卡蟹券等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中點名提到:“組織召開生產食品、化妝品的直銷企業吹風會,引導直銷企業積極承諾、嚴格遵守限制過度包裝的法律義務。”
隨后,在哈爾濱疫情緩解之后,市監局組織開展進一步規范直銷企業經營行為服務直銷企業健康發展專項檢查,并將此次檢查作為落實《開展2022年規范直銷打擊傳銷專項執法行動工作方案》和《打擊養老詐騙專項行動》《藥品虛假宣傳和違規經營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等專項執法工作的具體舉措。
不難看出,從過度包裝問題,到月餅價格問題,以及疫情后的復工復產,直銷都被作為重點行業被監管部門重點提及。是監管部門過于敏感?還是已經將直銷強監管如此常態化?小C走訪了行業專家,帶大家聽一聽專家是如何解讀的?
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兩種因素都存在。”中國保健協會直銷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胡遠江面對過于敏感還是強監管常態化的問題時這樣說到,“一方面體現出的是相關監管部門對于直銷行業太過敏感;另一方面也是直銷行業監管常態化的體現。這樣的做法,有助于行業規范可持續發展,督促提升企業全天候管理水平,但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第一,不利于行業良好營商環境的建設和優化。第二,容易干擾企業的正常工作進程和工作規劃的實施;第三,不利于激發企業作為市場主題的潛在活力。”
企業應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以迎接監管和應對局部風險
監管執法的慣性思維、做法,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改變。直銷企業如何面對這樣局面?如何規避局部風險?
胡遠江建議,“第一,企業首先要有包容心態,要積極去面對,配合這種執法生態;第二,應強化包團取暖意識,積極的和監管部門保持集體性的綠色溝通,同時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維權組織,維護好正當的權益,建立面對不公正待遇時申訴的正常渠道和對話通道;第三,要堅持常態化的自查自檢,建立全方位的預防機制;第四;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家的監管政策,積極主動的梳理好各方面的風險要素,建立應對和解決這些可能存在或者是發生局部風險的快速反應機制。”
建設行業自律性組織,加強政企對話
直銷行業的問題之所以被關注,被放大,除了自身自律性帶來的問題之外,政企缺乏有效溝通成為關鍵,直銷企業恐于政企溝通,甚至刻意回避。這些都不是解決之道。
行業想為自己正名,需要團結一心,勁兒往一處使。胡遠江表示:“首先,推動行業自律性組織建設,加強政企對話,提升對直銷行業的全部認知,逐漸摘掉‘問題孩子’的標簽。其次,行業的合規發展、嚴格的自律性是釋放行業正能量、減少負面事件的最好辦法;與媒體的正面聯動也是提升行業美譽度的方式,行業的正面形象需要合理的展示與宣傳。”
直銷行業需要一些理直氣壯,需要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直銷行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優勢,直銷在保就業、穩增長、推動共同富裕方面的獨特作用和貢獻也都是正能量的集中體現。政策再嚴、監管再強,只要行業自律、合規發展就不會跑偏。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 直銷,直銷企業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4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