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聯合多部門研討社交電商涉傳,直銷的機會在哪里?
近期,“公銷社”因涉嫌傳銷而被罰沒超1647萬元,社交電商平臺涉傳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監管部門近日也聯合新聞媒體、行業專家、學者在深圳召開了社交電商涉傳問題研討會,就社交電商領域的涉傳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探討了建立社交電商涉嫌傳銷行為聯合懲戒機制辦法,并針對社交電商平臺監管、企業合規經營、消費者權益保護、涉傳法律體系等重點問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價格監督檢查和反不正當競爭局禁傳處等部門都發表了意見。
社交電商行業不止洗牌期那么簡單
不難看出,在社交電商監管領域的嚴加規范,市場熱度逐步下降,社交電商賽道的熱度已大不如前。如何鑒定經營模式本身存在的法律和政策風險,如何真正切割開傳銷的嫌疑,是社交電商企業一直揮之不去的問題,也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不僅是對監管的交代,更是對用戶的交代。
面對一系列的風險,早在2022年伊始,社交電商平臺的關停潮就沒有停止。年初至今,小米、京東、騰訊等旗下的社交電商平臺有品有魚、東小店、小鵝拼拼相繼宣布關停,整個行業似乎哀鴻遍野。小C注意到,這批關停的社交電商平臺,基本都誕生于2019-2020年間。換言之,它們存活的時間都只有不到三年,無不令人唏噓。
頂著互聯網巨頭背景的大廠都紛紛退市,社交電商行業進入洗牌期不言而喻,社交電商平臺更需要的是找到適合的新的發展模式,在監管大環境的影響下,優勝劣汰已經讓大多數平臺難以為繼,社交電商要面對的不止洗牌那么簡單。
社交電商轉型的方向在哪里?直銷的機會在哪里?
模式的轉變與創新將會是社交電商發展的新命題,社交電商平臺的發展紅線很明顯,包括發展人員的層級數量、自身行為的欺詐性、產品的定價是否合理性、產品質量是否合格等。試圖尋找更好的出路的探索中,社交電商試圖轉型私域電商,旨在依靠本身平臺和微信的私域流量生態而存在,但只要設有用戶分級制度,也比較容易“變味”,可能還是難以規避涉傳風險。
那么,直銷與社交電商的融合有沒有路徑和方法可以挖掘?小C從四個維度簡單做了思考。
第一, 從商業理念上的融合。
以消費者為主體做設計的商業模式為直銷和社交電商的融合提供了基礎,直銷需要把以經銷商為核心的利益思維,和社交電商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經營理念有所交匯,回歸消費者的同時找到撬動經營者的興趣點,從而擁抱市場。
第二, 產品層面的融合。
直銷要參考社交電商爆品的思維,但基礎是消費者的需求點,這是社交電商此前刀刀見血的得意之處。直銷企業力圖打造殿堂級的產品,這思路沒有錯,但如果快速吸納消費者的目光,這是可以融合和借鑒的產品切入點。
第三, 激勵制度上的融合。
談到制度難免繞回涉傳問題,如何規避紅線,二者都需要從頂部和底部兩個方向進行思考,激勵計劃要合規的原則之下,怎樣讓頂層收益和底層收益有效平衡,雙向激活激勵制度的框架結構,才能撬動和保持市場的活躍性。
第四, 多元化的賦能工具上的融合。
社交電商的活躍,取決于對互聯網新興科技的充分運用,充分觸達消費群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正是直銷需要借鑒之處,如何讓直銷從業者和社交電商從業者在系統組織,支撐體系上能夠相互賦能,或許可以給社交電商轉型,以及直銷產業升級插上新的引擎翅膀。
直銷行業從社交電商轉型浪潮中,一定獲得更多的是經驗和回報,社交電商尋求新發展的途中在直銷行業中也完全可以領悟到私域流量粘性的精髓,兩者相互的借鑒融合也一定是未來各自行業迭代升級的趨勢之一。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