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志愿者走進贊皇山區 開始山村小學愛心之旅
熱直銷網訊,近日,記者跟隨安利河北分公司的志愿者們,一起走進南洼小學,開始了以關注山村留守兒童和山村小學為主題的“愛心之旅”。本次“愛心之旅”為期一周,是由安利公益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安利河北分公司與石家莊團市委、《燕趙都市報》合作開展的志愿者愛心活動。
安利志愿者剪影:
張克軍,來自保定,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參加和組織多項志愿服務活動,當他得知這次活動后,特地從保定趕過來,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為山區孩子們帶來幫助。
譚少明,來自承德,在承德特教學校、貧困山村里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跡,多年的實踐讓他擁有豐富的志愿服務經驗,是一位有想法的志愿者。
張彥霞,來自省會,性格爽快的80后女孩,先后10余次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是石家莊市“優秀青年志愿者”的代表。
李晶,來自省會的,活潑開朗、名副其實的80后,“盡己所能,助人為樂”是小姑娘常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 這次“愛心之旅”讓來自省內不同地方的安利志愿者走在一起,記者將用手中的筆全程記錄下在贊皇縣南洼小學發生的每一個故事與改變。
沒有圍墻和大門的學校
贊皇縣張楞鄉南洼小學位于贊皇縣的深山區,在安利志愿者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驅車兩個多小時,才來到了小學所在的南洼村,在村口迎接我們的正是小學的校長潘勝軍。
汽車在村口停下,再往里走就是崎嶇的小路了,需要下車步行20余分鐘。我們在潘校長的帶領下,下車徒步向小學走去。拐過了幾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后,在一個背靠山坡的地方,露出了飄揚著的五星紅旗,那里就是南洼小學所在地。
沿著小路轉過一個彎,小學的教學樓出現在了我們面前。南洼小學位于村子的西北半山位置,在空蕩蕩的一個山腰平臺上,除了一棟兩層的教學樓,就剩下兩個孤零零的籃球架子。 “沒有校門,連圍墻都沒有。”眼前的場景讓記者與志愿者們沉默了。是的,這就是南洼小學,由于學校條件有限,這個坐落在半山腰的小學,就是這么突兀的矗立在一塊平地上,沒有圍墻,更沒有校門,只有一棟兩層樓,樓前一片高低不平的草地,學生上課的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都在這棟樓里。
“音體美”課是孩子們的奢想
放眼整個學校,除了那座教學樓,也就只有兩個破舊的籃球架算是學校的“固定資產”了。
面對著這兩個破舊的籃球架,志愿者張克軍和潘校長交談起來:“孩子們平時打籃球嗎?這籃球場怎么都沒有硬化啊,還是泥土地,而且也不平整。”張克軍一邊說著,一邊用力的踩了踩地面,由于地上的雪剛剛融化,地面還有些濕軟。
“這個籃球架子已經有很多年了,自我過來這個學校后都沒有用過,學校里也沒有籃球,孩子們想玩都玩不了。”潘校長無奈的回答道,“我們學校師資力量不能和市里那些學校比,學校現在有90個學生,7個教職工,除了語文、數學和外語這些文化課能保證外,像音體美課程都是其他老師兼任,根本就教不了什么,孩子也很少上這些課程。” 上體育課沒有教學器材,上美術課沒有專業老師,上音樂課沒有播放設備,孩子們根本沒有機會真正的接觸這些課程。
僅有一條網線連接外面的世界
“那咱們學校有多媒體教室嗎?平時給孩子們上微機課嗎?”聽說學生們很少上音體美課程,志愿者李晶立即提出了自己比較關心的問題。
“沒有上過那些課,”潘校長不好意思的回答著,“我們整個學校就兩臺電腦,其中一臺還是很早之前的那種586。”
“那咱們學校能上網嗎?有投影儀嗎?平時能給孩子們播放一些教育片嗎?”志愿者的問題是一個接著一個。 “我們學校這些教師大多都四十多歲,年級大的都五十多歲了,對電腦這東西也是近幾年才了解的。”南洼小學的老教師李老師接過話茬,“這幾年老師家里都買了電腦,我們也想通過網絡尋找一些新的多媒體教學方法,通過網絡搜索查詢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們多接觸一些新鮮事物。但是學校僅有一根電話線連著電腦,倒是能上網,不過速度很慢,是撥號的那種,另外一臺電腦速度也不行,根本滿足不了需要。”
破舊的課桌椅補了又補
隨后志愿者們又跟隨著潘校長,趁著課間休息的機會走進了學生教室,近距離了解孩子們學習的環境。
“啊!啊!”走進位于學校一樓最西側的一年級教室,里面的孩子們見突然來了陌生人,都睜大了眼睛好奇地看著我們。
看到孩子們略帶驚恐的表情,張彥霞微笑著走上前去,親切的孩子們聊起天來。“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你們剛剛上什么課啊?”
面對著眼前這個看起來很和善的大姐姐,一些孩子略微放松了些,小聲回答著,有些孩子則仍舊低著頭,在破舊的課桌上刻著畫著。
一間教室里零零散散的擺放著幾排課桌椅,而且都已經十分破舊。“咱們這些課桌也有些年頭了吧?”轉過頭,張彥霞問到。 “呵呵,這還是我來之前,上一任校長修補過的課桌呢!”潘校長尷尬的笑道,“我是今年九月份來的學校,在六月底時上一任校長曾經對破舊的桌椅進行了修補,當時還高興的告訴我‘潘校長,我可都把桌椅板凳都先幫你修好了。’”
崎嶇山路伴冷飯
在交談中,志愿者們了解到,由于合校并點,南洼小學的生源范圍覆蓋周邊4個行政村,最遠的王家莊距離學校5里多地。而由于學校目前還不能提供食宿,很多學生每天都要多次往返于學校和家中,最多的每天要走12公里。
“那每天中午放學,孩子們也都要回家吃飯嗎?”志愿者譚少明非常關心孩子們的午餐情況,“如果我們幫咱們學校蓋一所食堂,能解決孩子們的吃飯問題嗎?”
“其實接送孩子,家長們有時候也覺得麻煩,早晨送過來,中午接回去,下午送過來晚上再接回去,家長們一天四趟八次往返在學校和家之間,耽誤了不少時間。”潘校長解釋道,“特別是下雨刮風等天氣不好的時候,接送孩子就更麻煩了。前幾天下大雪,孩子們回家不方便,很多家長都選擇把飯送到學校,讓孩子在學校吃。可是學校沒有熱飯菜的設備,孩子們只能將就吃冷飯了。”
雖然中午回家吃飯是家長頭疼的事情,但是在這個僅面向4個村子招生的小學,自己修建食堂似乎既沒有太多的必要,學校又沒有這個能力。
“山里人家里都不富裕,能省一塊是一塊,如果你讓他在每天多走十里山路和花錢在學校吃飯之間選擇,很多都會選擇回家吃飯。”潘校長苦惱地告訴我們,“做飯的成本加上廚師的工資,就算食堂修好了學校也負擔不起這部分的費用。”
- 安利志愿者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