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貴州拜特制藥 康恩貝手中還有什么牌?
曾經耗資逾27億元收購的貴州拜特制藥被康恩貝“拋棄”。上周末,康恩貝發布公告稱,擬以公開掛牌方式轉讓貴州拜特100%股權。貴州拜特一度撐起康恩貝凈利潤的半壁江山,在主力產品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因政策影響被調整出各省級地方醫保支付目錄后,卻拖累康恩貝的整體業績。
貴州拜特曾經撐起“半壁江山”
貴州拜特由康恩貝在2014年、2015年,先后兩次耗資共27.59億元收購而來。從2014年到2019年,貴州拜特的營收分別為4.85億元、6.86億元、6.40億元、10.50億元、17.83億元、14.11億元,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3.07億元、4.17億元、3.88億元、3.45億元、3.73億元、2.84億元。尤其是“兩票制”執行后,貴州拜特2017年和 2018年的營收占康恩貝總營收的比重分別達到20%和26%,凈利潤分別為48%、46%。自收購貴州拜特公司以后,康恩貝歷年累計收到其分紅款共21.13億元。
多年來,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都是貴州拜特銷售收入的主要來源,占營收的比例均在95%以上。
2019年下半年起,受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出爐、醫保支付政策調整及市場環境變化影響,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銷售出現持續性大幅下降,到2020年下半年,已幾乎無市場銷售,這也導致貴州拜特2020年大幅虧損,陷入經營困境。當年,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全部被調整出各省級地方醫保支付目錄。
2019年12月,貴州拜特暫停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生產,并于2021年2月注銷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注冊證,貴州拜特其他產品也于2020年12月下旬起陸續停產。根據有關要求,貴州拜特于2021年1月向藥監部門提出停產申請并進行備案。截至目前,貴州拜特生產活動處于停止狀態。
2020年及今年上半年,貴州拜特分別虧損7972.11萬元、1323.12萬元。這也直接導致康恩貝在2019年虧損3.46億元,與2018年8.15億元的凈利潤高峰相去甚遠。此次出售貴州拜特,康恩貝意在于清理低效資產,聚焦發展公司中藥大健康產業核心業務。
今后轉向自我保健類產品業務
康恩貝主要從事藥品與大健康產品的研發、制造及批發與經銷業務,已形成以現代中藥和植物藥為基礎,以特色化學藥包括原料藥和制劑以及功能型健康產品為支撐的產品結構。
今年上半年,康恩貝實現營收31.20億元,同比下降2.36%,凈利潤為2.46億元,同比下降49.20%。如果剔除貴州拜特的影響,營收同比增長2.10%。此外,因疫情持續影響,康恩貝呼吸系統用藥OTC渠道銷售受限;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必坦)、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金奧康)集中帶量采購降價影響銷售收入下降等也是影響其業績的重要因素。
自2019年首度出現虧損后,2020年度,康恩貝通過重點拓展包括非處方藥和健康消費品在內的自我保健產品業務,加快發展線上新零售業務,盡力消化因政策和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此外,2020年康恩貝轉讓參股的嘉和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即現境外上市主體公司JHBP(CY)Holdings Limited的部分股權、變更對該股權的會計核算方法以及所持JHBP(CY)Holdings Limited股票期末市值變動等三項因素,共計增加2020年度凈利潤3.47億元,這也讓康恩貝在2020年實現4.53億元的凈利潤。
2020年7月,康恩貝控股股東變更為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戰略也有相應調整,出售貴州拜特便是其中之一。
康恩貝在半年報中提及,今后將重點發展包括非處方藥及健康消費品在內的自我保健類產品業務。上半年,康恩貝自我保健產品類業務收入達到15.86億,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51.01%,成為占比最大的核心業務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