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稱“能吃”的化妝品,真的安全嗎
你聽說過“食品級”化妝品嗎?近日,不少商家宣稱自己的化妝品“純天然”“可食用”,這讓許多人認為這類化妝品抹在皮膚上肯定更安全。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商家鼓吹的“食品級”化妝品并非真的吃進肚子里,而是商家為了強調產品的安全性而制造的營銷噱頭。普通的化妝品被商家貼上“可食用”的標簽后,不僅價格上漲,而且銷量大增。這些宣稱“能吃”的化妝品真的安全嗎?商家稱“食品級”化妝品原料能吃但并無用量配比的具體提示“食品級”化妝品通常被商家用來形容產品或成分的安全性。記者以咨詢購買的名義聯系多個銷售所謂“食品級”化妝品原料的商家,他們均表示相關的成分真的能吃。一家銷售煙酰胺的商家表示,他們的產品可以吃,吃了能美白,還能增強體質。這名商家的網店頁面提示,煙酰胺有功效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刺激性,提醒使用者從低濃度開始逐漸建立耐受性。但是對于用量和配比,大部分商家并沒有提供具體的建議和提示。
另一名銷售傳明酸的商家稱消費者“買回去自己研究處方”“自己查相關資料”,當被問到安全性的問題,他表示“安全性都沒問題”,還告訴記者,“食品級只是一個概念,證明它是無毒無害的。”專家:“食品級”安全性不一定更高根據現行法規,化妝品不可食用事實上,即便是一些可以用于食品的成分,也有含量、配比的限制,并不是絕對的無毒無害。比如化妝品成分表上常見的丙二醇,可用作溶劑和軟化劑,也可作為食品添加劑,起到乳化、穩定、凝固的作用。根據國家標準,糕點中丙二醇的最大使用量是3g/Kg。對此,一名銷售丙二醇的商家告訴記者,“工業級的可能會對皮膚造成過敏,但食品級的不一樣,能直接食用,所以不會對人造成過敏,這是最大的區分。”
北京日化協會副秘書長陶麗莉提醒,食品和化妝品的使用方法、作用部位、作用機理等都不相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食品級’化妝品其實是商家為了產品宣傳、吸引消費者而創造的市場語言。根據現行的法規及標準,化妝品是不可以食用的,也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這個概念。專家:“食品級”產品基質仍屬化學物質直接使用食品護膚可能引發過敏國家藥監局今年5月31日公布的《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規定,禁止使用尚未被科學界廣泛接受的術語、機理編造概念誤導消費者,禁止使用虛假、夸大、絕對化的詞語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描述。這份管理辦法將從2022年5月1日起施行。陶麗莉:所謂的純植物、純天然,或宣稱“食品級”的化妝品,往往只是在常規產品中添加了一些所謂純天然的植物萃取成分。不論添加的植物提取成分有多少,構成產品的基質本身仍然是化學物質。
除了市面銷售的化妝品之外,還有人會直接使用食品來護膚,陶麗莉也提醒其中可能存在風險。“自制面膜所用的食品,如牛奶、酸奶、蜂蜜等都是很常見的過敏原,與皮膚直接接觸很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此外,蘆薈等蔬果含有光敏性物質,使用后如果缺乏防護,經紫外線照射可能導致日光性皮炎;蛋清中含有細菌,敷在有傷口的皮膚可能造成感染;檸檬的酸性強,直接用來敷臉也可能損害皮膚屏障。陶麗莉表示,商家應當規范宣傳,消費者也要科學、理性地使用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