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聚焦\"七大\"領域 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和服務能力
3月29日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十四五”規劃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據了解,“十四五”期間,國家層面多部委將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為動力,堅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多元價值作用,堅持突出中醫藥醫療服務核心價值,為健康中國助力。
用好“兩個”抓手
聚焦“七大”領域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在會上指出,“十四五”期間,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需要從七個領域,全面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和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
一是聚焦疫病防治能力建設,發揮好中醫藥疫情防控獨特優勢和作用。深化中醫藥疫病理論研究、中醫藥抗疫有效經驗總結和臨床數據挖掘,科學總結中醫藥防治的療效成果。
二是聚焦特色人才培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施特色人才培養工程,推動領軍人才、優秀人才、基層骨干實用人才等特色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聚焦醫療資源提質擴容,推進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建設。啟動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中醫特色重點醫院等建設,推進中西醫協同發展。
四是聚焦高質量發展,促進傳承創新和中藥質量提升。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中藥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落實中藥注冊管理改革舉措。
五是聚焦遵循中醫藥規律和特點,建立完善評價和標準體系。健全中醫藥科研方法、評價體系,完善臨床療效評價技術、方法。推動中醫臨床診療標準、技術規范的制定。
六是聚焦開放發展,加強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一帶一路”重點國家雙邊合作和與世衛組織等多邊合作,讓中醫藥“走出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發展高地。
七是聚焦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政策環境。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配合全國人大開展好中醫藥法執法檢查。推動進一步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建立持續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
據悉,中醫藥堅持內外兼修,揚優勢、建高地、強弱項、顯特色、補短板、增供給,以編制“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為兩大抓手。
聚焦心血管等慢病特色病種
中藥審評審批改革三大方向
那么,中醫藥科技創新焦點在哪里?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快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首先要加強中醫藥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守住中醫藥傳承的根脈。強化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傳承和老藥工技術、技藝的傳承研究。
二是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在中醫理論、中藥資源、現代中藥創制、中醫藥療效評價等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等重大慢病及婦科、皮膚、免疫等優勢病種和針灸及其他非藥物療法等,建設10~20個國家中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協調創新網絡,依托中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建設30個左右的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
第三,要加強中醫藥科技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提高加強中醫藥高端學術人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基礎學科、優勢學科、前沿學科的人才培養。加快培養和集聚一批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與評價機制。
在中藥審評審批及新藥研發等方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配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繼續完善中藥的審評審批改革,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中藥產業發展。
一是堅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推動建立與中藥臨床定位相適應,體現其作用特點和優勢的療效評價標準,鼓勵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療效評價。
二是推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研制,組織研究制定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意見,建立與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特點相適應的審評模式,簡化審批手續。
三是構建“三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重視“人用經驗”對中藥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撐作用,按照中藥特點、規律和臨床實踐實際,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審評證據體系,為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路徑。
粵港澳三地中醫藥融合創新
允許港澳名醫納入國家體系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構建粵港澳中醫藥發展擘畫了頂層設計、路線圖和綱領性文件。
據介紹,國家層面已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納入“十四五”整體規劃。
一是建立健全粵港澳三地中醫藥會商機制,推進建設方案落地實施,支持建設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分院、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重點項目。
二是要將港澳地區中醫藥納入中醫藥發展全局,予以重點支持,允許港澳符合資格的中醫藥人員參與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評選,還有歧黃學者、青年歧黃學者等人才培養項目,融入中醫藥學術思想繼承和創新發展格局。同時支持6名港澳地區的中醫師入選了青年歧黃學者項目,支持50多名澳門中醫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融入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