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糾紛案件逐年上升,朝陽法院建議從重處罰
3月15日,北京朝陽區法院發布了《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醫療美容糾紛案件民事審判白皮書》(2016年度-2020年度)(下簡稱《白皮書》)。
數據顯示,5年間,朝陽區法院受理的醫美糾紛案件數占同期醫療糾紛案件數比例逐年上升,該項數字由2016年的10.8%已經上升至27.0%。醫美糾紛案件的增多和醫美市場的不斷擴容不無關系。
醫美市場擴容 亂象叢生
根據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中國醫美用戶約1367.2萬人,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而合法合規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僅占行業的12%。
但規模擴大的同時,醫美市場價格混亂、缺乏安全保證等問題日益凸顯,國內自2017年起進入整治階段,一批非法機構被關停,行業洗牌加劇,但仍待進一步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在《白皮書》當天的新聞通報會上,朝陽法院副院長郭莉蓉表示,該院在案件審理中發現,虛假宣傳、非法行醫是涉訴醫美機構的兩大突出問題。
朝陽區法院5年審結的195件醫美糾紛中,涉及面部整形的糾紛占比最高,約為52.9%。其次為美體塑形類和皮膚美容類,分別占比20.4%和15.6%。植發/種發類僅有1件,約占0.3%。
涉訴的醫療美容機構共有77家,其中公立醫療機構2家,民營醫療美容機構75家,占到全部糾紛的97.2%。涉訴醫療美容機構的規模,有44.1%的美容機構為診所,10.4%的美容機構為門診部,屬于醫院的占比約為45.5%。
此前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楊曉軍在“強化醫美行業自律、科普提升消費認知”論壇上對媒體表示,消費者產生醫療美容糾紛的原因主要有:
1、個別醫療美容機構以盈利為目的,極力鼓動消費者做醫療美容手術,但部分存在虛假廣告問題;
2、技術的問題導致美容手術失敗,甚至出現惡性事件;
3、個別機構、個別醫生向消費者推薦“藥物”、“化妝品”等,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4、部分醫療美容機構由于資質、技術不達標,或者因為資金斷裂或者經營的原因跑路,導致消費者受到損失。
朝陽法院建議 從重處罰
根據此次朝陽區法院發布的《白皮書》,5年間,朝陽法院受理的醫療美容糾紛案件中,案由以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和醫療服務合同糾紛為主。其中,以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為案由主張侵權起訴的共有125件,以醫療服務合同為案由主張違約起訴的有77件。
而醫美消費者主張的損害后果則主要分為:因美容服務或效果不滿意導致的心理不適,及醫療美容造成身體器質性損害。前者占朝陽法院5年審理的醫療美容糾紛案件的57.9%,后者占比42.1%。在已經造成就醫者器質性損害的82件案件中,有52件構成傷殘,有5件構成1級傷殘或死亡,兩者占比分別為63.4%和6.1.%。
此外,朝陽區法院還統計了涉訴醫美機構存在的過錯情形,占96.9%;涉及醫療美容操作不當的約占90.8%;涉及欺詐、虛假宣傳約占審結案件數的72.1%;涉及醫師或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無相應資質的約占61.9%;涉及術前準備不充分的約占58.7%;涉及不合理收費的約占37.9%件;涉及醫療產品缺陷的有23.6%;涉及超劑量用藥或錯誤用藥約占23.1%;涉及醫療美容機構超范圍經營的約占15%。(同一案件可能主張多項過錯情形)。
這并不是法院第一次通過發布《白皮書》的形式來提醒醫美消費者。2020年時,上海長寧區人民法院也公布了一份跨越5年的醫療美容糾紛案件司法審判白皮書。當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美糾紛審理過程困難、審理周期較長、撤訴率較高,原告主張金額與獲得裁定支持的金額差異較大等問題。
此前演員高溜在廣州熙施時光醫療美容門診進行耳軟骨、肋軟骨和膨體手術后,鼻頭出現壞死,因該手術,高溜不得不被迫終止兩部電視劇的演出,損失40萬片酬,并面臨200萬的違約賠償,而當時涉事醫美機構僅愿賠償1.98萬元。
朝陽法院向國家衛健委發送司法建議,提高罰款上限,對嚴重違法違規的醫療美容機構堅決吊銷取締,對嚴重違法的相關單位或個人實行終身禁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