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透支現業績拐點 百年老字號同仁堂路在何方
近期,隨著北京紀檢監委官網發布一則關于同仁堂總經理被審查的通報后,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再一次成為輿論主角。
對此,同仁堂(600085.SH)發布公告稱,目前公司生產經營一切正常。根據《公司法》《公司章程》有關規定,公司將盡快召開董事會會議推舉一名董事代行董事長職務,代行法定代表人職責。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家擁有超過350年歷史的品牌,近年同仁堂似乎頻生事端,產品口碑也一度引發熱議。與此同時,其傳統中藥業務增長緩慢,為此同仁堂也開始嘗試起多元化轉型,但目前來看,效果并不樂觀。
總經理被查,任期內質量問題頻發
據公開資料顯示,同仁堂集團是上市公司同仁堂(600085.SH)的母公司,出事前高振坤在同仁堂體系內仍擔任多個職位。
早在2001年4月,高振坤便在北京同仁堂股份擔任副總經理,4年后擔任總會計師。2014年10月高振坤出任母公司同仁堂集團總經理,2015年6月至今,任A股公司同仁堂的董事長。
在高振坤任職期間,同仁堂產品質量問題頻發。2016年,同仁堂因質量問題被點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黃等多個品種。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22份不合格中藥飲片名單,同仁堂也位列其中。
2018年,同仁堂更是被曝光出了“回收過期蜂蜜”事件,這個事件在當時轟動一時。具體經過是同仁堂子公司同仁堂蜂業部分經營管理人員在代工廠鹽城金蜂進行生產時,用回收蜂蜜作為原料生產蜂蜜、標注虛假生產日期。
這不僅嚴重不符合行業要求,甚至危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和權益。隨后,同仁堂(600085.SH)被其蜂蜜代工廠所在地鹽城市濱??h市場監管局被處以罰款1408.83萬元。
在“蜂蜜門”后,同仁堂的品牌聲譽遭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人都難以想象,以“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為古訓的350多年老字號,同仁堂竟然會在質量上出現這樣的“大問題”。
2019年2月,同仁堂(600085.SH)發布公告,給予同仁堂集團時任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同仁堂股份董事長高振坤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同月,市場監管總局直接撤回了同仁堂“中國質量獎”稱號,并收回證書和獎杯。
如今回顧高振坤在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也是具有十足的諷刺意味,如其在2017年“全國安全用藥月”啟動儀式上強調:“誠信和質量是做藥人遵循的鐵律”;“剛性制度維護誠信經營的全維度,誰砸同仁堂的品牌就砸誰的飯碗,面對質量同仁堂從不講情面?!?/span>
或是對這位前掌門人落馬的回應,同仁堂股份(600085.SH)股價在發布高振坤被查公告后的第二天,2月23日竟低開高走,逆勢大漲7.34%,港股同仁堂科技上漲11.76%,似乎完全不受負面事件影響。
這似乎也從側面說明了投資者苦于高振坤久矣,甚至有網友評論高振坤憑一己之力將同仁堂拉下神壇。
品牌透支現業績拐點,去年前三季度營利雙降
如今的百年老字號中藥企業中,以云南白藥、片仔癀、同仁堂、白云山最為家喻戶曉,四家公司在A股市場上市20年左右。但目前四者分化嚴重,投資者似乎對同仁堂失去了興趣,其市值已在四大上市老字號藥企中排名墊底。
北京同仁堂創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創始人為樂顯揚。清雍正元年同仁堂就開始供奉御藥房用藥,享受特權。1954年,同仁堂實行公私合營制,總經理是第十三代孫樂松生。
1992年,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宣布成立;1997年同仁堂集團所屬6家子公司組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即現在的同仁堂(600085.SH)。當年6月25日,同仁堂登陸上交所主板市場,成為當時僅次于云南白藥的第二家上市百年老字號藥企。
2000年,以同仁堂(600085.SH)為發起人組建的同仁堂科技(HK1666)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約65億港元;2013年同仁堂國藥(HK3613)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約80億港元。
作為百年老字號中藥企業,同仁堂原本有著較強的盈利能力。1997年,同仁堂便實現營收6.27億元、歸屬凈利潤1.02億元。歷經20余年的持續增長,到2018年,同仁堂營收和凈利潤分別達142.09億元、11.34億元,較1997年分別增長21.66倍、10.12倍。
但這一持續增長的好勢頭在2019年戛然而止。2019年,同仁堂實現營收132.77億元、凈利潤9.8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56%、13.12%,扣非凈利潤為9.24億元,同比下降7.74%。而2019年,同仁堂還實施了降本措施,當年四費共計減少2.2億元。
目前,同仁堂尚未披露2020年全年的經營業績數據,但去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90.53億元、凈利潤7.15億元、扣非凈利潤7.0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9.09%、15.89%、16.36%。
分季度看,去年一二季度,同仁堂凈利潤分別同比變動-31.55%、-22.50%,第三季度才實現增長,增幅23.83%。但單季同比有所波動,環比變動不大。
而去年前三季度,云南白藥、片仔癀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42.53億元、13.29億元,同比增長20.08%、19.83%。另一家藥企白云山凈利潤、扣非凈利潤有所下降,但主要是受資產減值等因素影響。
2018年“蜂蜜事件”及之前諸多產品質量事件影響,讓其品牌形象毀于一旦。回望2019年,同仁堂多項業績指標雖同比降幅不大,但拐點已現。在此背景下,其股價也在過去的2019及2020年的牛市行情中,呈波動下滑趨勢。
業務單一發展受限,跨界布局難言樂觀
近年來輔助用藥目錄、醫保限制使用、修改說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對中成藥市場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個別省份把中藥列為輔助用藥,報銷比例降低、使用量受限。
而中成藥一直是同仁堂的主要品類,但目前其增長動力不足也是成為拖累業績的重要原因。2020年上半年,同仁堂前五類產品收入占總營收比重雖進一步上升至30.34%,但合計營收同比減少5.30%。
據iFinD數據顯示,2016年-2020年三季度,公司研發投入總額分別為2億元、2.18億元、2.34億元、2.41億元和6560.31萬元,研發投入總額占營業收入比例為1.67%、1.64%、1.65%、1.82%和0.72%。
面對醫保控費的打擊,不少中藥企業試圖擺脫醫院渠道,轉型做健康類產品,而轉型的方向也五花八門,讓老百姓熟知的有云南白藥賣起了牙膏、片仔癀做起了化妝品、保養品。
去年夏季,同仁堂也嘗試跨界,并因賣咖啡、奶茶在社交網站一度走紅。據了解,同仁堂咖啡店的枸杞拿鐵、羅漢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諾等,都是中西結合。
據悉,被網友稱為“同仁堂咖啡館”的門店官方名稱是“知嘛健康”,屬于同仁堂健康的新零售業務,按照同仁堂健康的規劃,知嘛健康要在北京布局300家門店,其中社區店、購物中心店、寫字樓店各開100家,單店年銷售額1000萬元是最低目標。
但跨界營銷打情懷牌究竟能走多遠,還需打個大問號。在打出新零售旗號之前,同仁堂已在藥妝、涼茶、保健酒類,甚至日化和母嬰行業都有過涉足。
2003年,同仁堂已經推出了“同仁本草”、“伊妝”、“麗顏坊”等系列中藥化妝品。2016年,同仁堂科技年報披露,其托管的北京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年度凈利潤僅14.2萬元。
幾年前家多寶和王老吉涼茶打得火熱之際,同仁堂也曾趁機推出涼茶,不過后因市場不買賬滯銷,經銷商終止合作。
據同仁堂集團官網顯示,近20年,北京同仁堂共開發新產品679個;其中藥品176個,保健食品92個,食品288個,化妝品123個,后三項合計占新開發產品的74.07%。但這些跨界產品并沒有成為同仁堂的營收主力,反而成為品牌“累贅”。
跨界營銷確實可以改變老字號產品單一化局面,但若對自身品牌定位不準確,對發展方向缺少判斷,而一味想著“攤大餅”,那各種所謂的創新就會流于形式,最終淪為曇花一現的噱頭。
作為歷史上最為出名的中藥老店,同仁堂曾以對質量精益求精而聞名,但如今卻頻生事端,跨界布局也難言樂觀,并走上了發展下坡路。借著此次總經理被調查的機會,希望這家百年老字號能痛定思痛,早日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