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遲但到”!“吊牌之王”南極電商難頂股價下滑壓力,逐點回應造假質疑……
“來了來了,他遲到了,但他來了~”在雪球平臺上,有投資者在“吊牌之王”南極電商一則公告下這樣留言。在7個交易日股價累計下滑超三成后,南極電商終于就造假傳聞作出了澄清。這距離其被大面積報道涉嫌體外循環造假已經過去一周多。
這份題為關于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并不長,在五頁紙中,南極電商針對包括凈利率非常高而無明顯壁壘、無明顯的競爭對手、非常輕資產的運營模式等多個疑點均進行了回應。在澄清公告的結尾處,南極電商還稱,其是一家數據透明、信息公開的互聯網公司,所有數據都截取自電商平臺的官方數據,真實、可靠、可溯源。
不過,記者注意到,市場對這份澄清仍存在疑問,比如在解釋凈利率時,其回應的均是毛利率數據。另外,在應收賬款方面,其給出數據的時間段和此前被質疑的并不一致。
1月13日,《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了南極電商方面。其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一周時間,其一直在準備這一澄清公告,涉及相關審核,因而昨晚才發出。此外,其亦就相關質疑作出了解釋。
股價閃蹦,引出造假疑云
此事要從1月初說起。2021年開年的2個交易日,南極電商股價閃崩。其中,1月4日,其以跌停板收尾,1月5日,再度下滑9.91%,市值也跌破300億元。去年,這家公司的市值曾從年初的200余億元飆升到7月最高的近600億元。
消息面來看,這次看似突然的股價閃崩,讓興業證券一位分析師發布于2019年的研報(也即網上流傳的PPT)火了。
據稱,這份報告名為《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縱的界定和識別》。報告區分了“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縱”的概念。在“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這一項里,截圖顯示,XX電商存在造假的六個疑點,分別是凈利率非常高而無明顯壁壘、無明顯的競爭對手、非常輕資產的運營模式、財務數據質量差,應收賬款、經營規模翻倍增長,員工數量反而下降、供應商和客戶高度重疊。這份研報中一段關于“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段落,被市場普遍解讀為針對的就是南極電商。
這份報告還指出,比較2015年-2017年的數據,XX電商通過稅務角度計算的公司當年應繳納的增值稅金額遠遠低于通過財報角度季度的增值稅金額;實際控制人無其他體外業務,卻頻繁進行股權質押,實控人第一筆股權質押(2016-03-22)發生于借殼上市之后不到半個月(2016年3月7日借殼上市)。
和南極電商對照比較,時間點是基本吻合的。《國際金融報》記者翻閱過往的公告注意到,南極電商為借殼上市,2016年3月7日,“新民科技”變更為“南極電商”。2016年3月21日,南極電商曾發布實際控制人部分股票質押的公告。
不過,這份研報在發布之初并未大規模發酵,亦無下文。日前,知名媒體人曹山石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稱興業證券該研究員在路演時談到這一體外循環造假識別,舉南極電商為案例分析。此后有重倉的公募找上門,這名頗有靈氣的研究員被調離研究所去了后臺。
事實上,去年6月份,《第一財經日報》也有報道稱,南極電商存GMV暴增背后存在多個疑點,包括經銷商銷售數據和GMV業績數據“打架”等。彼時,南極電商也曾在互動易平臺上回應,指出公司的所有經營、管理都是透明、公開的,其歡迎媒體依據事實進行合法、合理的報道,歡迎媒體對公司的經營管理進行核實、核對、核查,并提出改善意見。
在前述背景下,盡管有不少投資者對南極電商1月4日、5日連續2個交易日股價大跌“一頭霧水”,但也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正是由于此前的造假質疑再次發酵。
1月5日,南極電商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公司目前沒有任何根據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等有關規定應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項或與該事項有關的籌劃、商談、意向、協議等。
當日晚間,南極電商發布關于回購公司股份的方案公告,表示擬使用自有資金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回購公司部分股份,用于后續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回購總金額不低于5億元、不超過7億元,回購價格不超過15元/股,具體回購股份數量以回購期滿時實際回購的股份數量為準。
多個質疑澄而不清?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在前述回購計劃的“刺激”下,1月6號南極電商股價仍下跌。當天,其一度下挫超9%,截至收盤,股價下滑了6.49%,對應市值接近250億元。“對于南極電商來說,200多億的市值高不高?從發布回購計劃后南極電商的股價表現來看,投資者們至少覺得還沒回歸到合理價值。”一位個人投資者向記者指出。
近7個交易日,南極電商股價累計下跌超過32%,其中1月12日再度跌停,當天收報9.23元。
而就在1月12日晚間,對于市場多方關注的造假質疑,南極電商作出了澄清。“南極電商股份有限公司關注到近期網上流傳的質疑公司體外循環造假的PPT,后被多家第三方自媒體轉載。為了避免對投資者構成誤導,現予以澄清說明。”
南極電商相關負責人今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其上周一直在準備這一澄清公告,但相應的的審核需要時間,另外涉及的財務數據也需要反復確認。
記者注意到,在凈利率這一點上,南極電商表示公司的盈利主要來自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是南極電商按發放商標輔料的批次為授權生產商提供品牌授權、供應鏈服務等綜合服務,并收取品牌綜合服務費,在各產品約定的服務期內分攤確認收入。品牌綜合服務業務主要成本構成為采購的輔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因此毛利率較高,2019年南極電商本部業務(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占比85%以上)毛利率達92.70%。
南極電商還表示,公司的商業模式主要為IP品牌授權,對標海內外IP授權業務,均呈現高毛凈利率的特點。此外,IP授權業務本身壁壘較低,但擁有持續成功的IP壁壘很高。公司以南極人、卡帝樂鱷魚、精典泰迪等品牌開展授權業務,2020年總GMV銷售額已突破400億元,因此公司的IP品牌授權具備明顯的競爭壁壘。
對于財務數據質量差,應收賬款占比重較高這一點,南極電商稱2018年及2019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分別為5.51億元、12.55億元,凈資產回報率ROE(凈利潤/凈資產)分別為23.71%、24.82%,業務現金流狀況良好,凈資產回報率處于已上市公司中高段位水平。
應收賬款方面,南極電商稱其主要來自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及時間互聯業務的授信,2018年及2019年,南極電商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21.61%、20.21%,整體比例可控并且逐年下降。
不過,此次的澄清也引發了進一步的質疑,甚至被指有些“澄而不清”。比如,此前機構的“PPT”質疑的是公司的凈利率超高,而南極電商回應的是毛利率數據。在回應財務數據質量差、應收賬款占比重較高部分,南極電商引用的是2018年及2019年的數據,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相關信息,此前機構研報質疑的是2017年以前南極電商的數據。
南極電商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指出,其也注意到市場的質疑,在毛利率和凈利率這一點上,公司費用是相對固定的,主要是員工的管理費用和一些銷售費用。“不管從毛利率還是凈利率看,其實都是一個口徑,更重要的是理解我們的模式,就是所有的品牌授權都是高毛利和高凈利的”。對于應收賬款,其稱給到的是最近幾期的。“再往前面應收賬款的情況我們當然也有,但我們想強調的是近幾年的應收賬款一直處在比較穩定的占比,即占(營業收入)20%左右的水平。”
這一澄清公告發布后,南極電商近日股價反彈,截至當天收盤,其股價上漲了2.28%。
賣吊牌的授權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南極電商前身是南極人,總部位于上海,是A股上市公司。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品牌綜合服務、經銷商品牌授權服務、移動互聯網營銷業務及其他業務。
在2020年半年報中,南極電商稱自己以電商渠道為主,用品牌授權和產業鏈服務力爭打造世界級消費品巨頭。據稱,去年上半年,其主要品牌南極人以家庭為應用場景,向阿里、京東、社交電商、唯品會等各電商渠道上的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穿透消費層級和消費周期的有個性的基礎款產品,公司品牌在各電商渠道合計約有10萬個產品鏈接。公司在各電商渠道可統計的GMV達143.78億元,同比增長30.94%,其中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48.49%。
南極電商2020年三季報顯示,去年第三季度,其實現營收11.46億元,同比增長13.14%;凈利潤為2.91億元,同比增長34.9%。
記者注意到,因為所走的授權模式,南極人的“負面”也不少。2020年7月6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示了對北京市場上銷售的兒童服裝進行的抽檢情況。其中,商標為“南極人”的彩棉和服三件套、嬰幼兒內衣(南極人新生兒衣服0-3個月嬰兒和尚服初生寶寶套裝)存在繩帶不合格的問題,商標授權人為南極人(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制造商為丹陽市昊琪服飾有限公司。
多家媒體曾報道稱,2018年一年內,南極人的蠶絲被、內衣、童裝、卷發器、按摩棒等產品,總共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消費者協會黑名單14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澄清公告中,南極電商稱上市五年以來,已累計實現超過1100億元銷售額,2020年阿里平臺銷售近3.37億件商品、覆蓋2.93億消費人次。公司本部近三年凈利率保持在70%以上,凈資產回報率保持在20%以上,無外部有息負債,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正。“抱著對公司股東及長期利益負責的態度,公司對每一筆資金的使用都保持謹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