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驛站回歸市場化管理,\"關照\"了保健食品
作為打通居家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載體,北京養老服務驛站亟待回歸市場化的軌道。12月28日,在北京市民政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市委社會工委委員、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并解讀了五部門聯合出臺的《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
據了解,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將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北京市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區以及全國的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朝陽區開始推行“驛站式”養老服務模式,為附近社區老人按需制定特色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滿足老人的各項生活需求。朝陽區提出機構養老“保基本、退普惠、引高端”、社區養老“小規模、多功能、專業化”、居家養老“網格化、零距離、驛站式”的發展思路。
(圖片來自網絡)
李紅兵介紹,《辦法》為本市的驛站建立了管理負面清單制度,換言之,只要不違反負面清單,驛站可依法自主開展各類市場化養老服務。“通過《辦法》的出臺,本市將為驛站明晰角色定位,打破各種不適應市場的管制行為,讓驛站重回市場化的軌道。”李紅兵表示。就此,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多家在京經營養老驛站的企業,在各企業負責人看來,此前,北京的養老驛站確實存在定位不清、開展市場化服務限制多等問題,新政出爐后,驛站或迎來新一輪的轉型洗牌潮,向著更可持續的方向加速前行。
“松綁”
“驛站究竟能不能充分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去開展服務?”這個疑問幾年來一直懸在北京某養老驛站站長小張(化名)的心中難以消除。小張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辦法》的出臺,確實讓他以及與他一樣抱持疑問的同行們興奮不已,因為,他們終于看到了一條清晰的前路。
據介紹,《辦法》規定,驛站在完成呼叫服務、助餐服務、日間照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六大基本服務功能基礎上,可拓展開展市場化的養老服務,滿足社會上普通老年群體個性化、市場化的養老服務需求。而李紅兵更進一步提出:“驛站只要聚焦老年人依法去組織服務,且不違反驛站管理負面清單,均應予以支持。”
具體來說,根據《辦法》,本市嚴禁養老服務驛站出現發布虛假違法保健食品廣告的行為,以及對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的虛假宣傳行為;以各種方式欺詐銷售保健食品,或為其他經營主體推銷活動提供支持等10項行為。
而除了設立“負面清單”作為市場化服務的衡量標準,《辦法》還提出,在實行驛站責任片區的過程中,市場化養老服務不受驛站服務責任片區的限制。
在北京某養老驛站連鎖集團負責人看來,以往,北京關于養老驛站相關的政策,大多都是從監管的層面出發,普遍規定的都是驛站“能做什么”,而這一次,《辦法》卻給出了一張“負面清單”,向行業傳達了一個新的政策導向信號,即“非禁止既許可”,加速推進本市的養老驛站步入市場化改革通道。“近年來,養老服務發展日新月異,如果只是規定‘能做什么’,那供給很可能無法趕上市場需求的變化。”該負責人稱。
值得一提的是,李紅兵還在解讀《辦法》時表示,為更好地滿足社會上普通老年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驛站可參照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模式、監管模式,發揮街道(鄉鎮)對居家養老服務統籌作用,支持驛站連鎖品牌運營,鼓勵為責任片區內老年人提供24小時應急援助服務。此外,驛站還應建立驛站準入和退出機制,進一步規范驛站運營方招募工作。
北京龍振養老服務中心理事長張玉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辦法》的出臺,放開了那只一直限制住驛站市場化發展的“手”,確實大大提振了行業信心。“新政出臺后幾個小時,我就接到了不少同行的電話,大家都很興奮地暢想著未來要如何拓展自己站點的服務、推動經營模式轉型。”張玉稱。
困局
“其實,在驛站這種形態出現初期,它是兼具公益化和市場化雙重屬性的。”李紅兵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隨著需求端和管理端認知的變化,養老驛站的路卻越走越“窄”了。
優護萬家養老服務集團副總經理婁冉就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長期以來,驛站主要提供的就是六大項基本服務,盈利空間其實并不大,加上驛站的人員、水電等開支,有時甚至不能實現收支平衡。“以助餐為例,驛站會按照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提供葷素搭配的老年餐,但按照要求,餐食的定價要明顯低于市場價,同時,站點內大部分文化娛樂、慰老服務是免費提供的,算下來,驛站的收入往往很難覆蓋驛站的日程運營開支。”婁冉坦言,對驛站來說,自主的運營和造血能力是關鍵,若行業內接連出現虧損現象,很可能導致驛站的服務品質下降。允許甚至鼓勵驛站運營負面清單外的市場化服務,就是給驛站提供造血能力。
上述養老驛站連鎖集團負責人也坦言,此前在經營過程中,驛站確實面臨著基層管理部門對于養老驛站市場化服務不太能夠接受的現實。“一些街道、社區認為自己為驛站提供了免費的場地,驛站就應該按照自己要求的服務范圍提供服務,但往往這些項目,大多無法支撐一個驛站正常運轉。在此情況下,部分驛站想要探索社區大集、康復理療等更市場化的供給時,街道、社區經常表現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明確反對的態度。”該負責人稱。
在李紅兵看來,當前驛站仍存在“重建輕管”和過度監管并存的問題,束縛了這一行業的市場化發展,使驛站經常不能按照周邊老年人的需求來尋找適合自身的經營模式。
此外,李紅兵還提出,此前,北京的養老驛站還存在“站點跟著物業走”,而不按照老年人需求設立的情況。前文所述養老驛站連鎖集團負責人就透露,當前確實有養老驛站在建設的過程中,并不是完全根據需求、老年人口熱力圖來選擇點位的現象。而對于這種情況,婁冉則表示,驛站在選址時確實面臨不少難題,尤其是一些配套服務相對完善的社區,由于驛站中的部分功能與已有設施存在重疊,街道、社區在引入驛站時就會相對謹慎。“如果未來街道能加強整體規劃和功能整合,適當縮減重疊的業態,缺乏的功能由驛站補齊,也能給驛站更多的選擇空間。”婁冉稱。
破題
其實,除了為驛站打開市場化服務的大門,《辦法》也給出了不少“真金白銀”的補貼措施。具體來看,根據《辦法》,驛站建設繼續堅持“政府無償提供設施”原則,對老年人口密集、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不達標的城鄉社區,由街鄉鎮通過租賃、置換等方式獲取土地或設施建設驛站,或通過給予租金補貼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建設運營驛站。租金補貼參考市場行情確定,最高給予不超過300平方米的租金補貼。
不過,對于補貼的領取,新政也更加強化了對驛站的服務質量、市場化轉型情況的“考核”。比如,《辦法》就明確指出,要全面開展驛站服務質量星級評定,建立驛站星級評定結果與運營補貼掛鉤機制。隨著監管與補貼的不斷完善,驛站急需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
在上述養老驛站連鎖集團負責人看來,按照當前老年人的需求,未來,負面清單之外的康復理療、老年旅居、社區大集、老年用品和輔具銷售等,都可以成為驛站市場化服務的重點項目,如康復服務可以采取人力+康復設備服務相結合的形式,降低人力成本,通過高頻次的服務或者更合理的定價來獲得相應的收入。該負責人表示,從理想的情況來看,未來養老驛站的收入應該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中1/3來自政府購買的托底服務等項目;1/3源于非政府保障人群自費的助潔、助浴等服務;還有1/3則是由衍生服務提供,比如產品銷售、線上服務等。
而婁冉則提出,隨著驛站重回市場化軌道,驛站可嘗試引進更多的專業團隊,匯集更多資源,實現產品的市場化配給,并將服務精準對接到不同的老年群體。“從驛站的調研情況來看,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以及失能或半失能等老年群體對市場化服務的需求更為集中。未來,驛站會以負面清單為模板,嘗試銷售一些適老化商品,尤其是近期比較熱門的旅居、針灸等老年人需求較大的產品。同時,隨著進一步整合自身優勢,未來還會與專業團隊合作,引進一些理療等康護產品,并注重差異性發展。”不過,張玉也直言,重回市場化軌道的初期,驛站還需要一段探索和適應時間,并對老年人的市場需求進行再次調研,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