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再被質疑賣山寨潮鞋,專家:別讓急功近利玩壞了直播電商
在直播間購物,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已不是一件新鮮事。
當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駛入快車道時,今年的電商直播行業也頗有點全民帶貨的趨勢。明星、網紅、企業家紛紛試水,直播間里熱鬧非凡,但背后的選品流程卻鮮為人知,這也讓直播帶貨翻車事件頻發。
前幾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辛巴“燕窩事件”有了處罰結果,涉事直播公司被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罰款90萬元,燕窩銷售方融昱公司被罰款200萬元。近日,又有網友爆料,自己在羅永浩直播間購買的潮鞋疑似為山寨貨,而此時的羅永浩直播間還在就此前賣假羊毛衫一事,正在對消費者進行“假一賠三”的賠償。
昨天中午,羅永浩在微博稱:“很多媒體和網民的最大魅力在于,自己天天在100%有假貨的電商大平臺買東西,但直播行業出了些類似問題,他們就“驚詫莫名”,即使某些直播從業者在出問題時,比任何電商大平臺出現同樣問題時解決得都更快更好更有誠意,他們也繼續驚詫莫名。”
羅永浩回應“山寨鞋”傳聞
似乎,電商賣假貨是一種“與生俱來”,而消費者對此也應該“習以為常”。然而,我們真的不需要對此事感到“驚詫”嗎?這樣的篤定,恐怕更需要直播從業者和消費者進行反思。
今年7月6日,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新職業,給人們常說的“帶貨主播”正式冠以“互聯網營銷師”的名稱,并包括了“直播銷售員”。此番轉正,是對行業的規范,也是為與“流量”“網紅”高度相關的行業明確一個發展方向。
既然是一種職業,就必然要求從業者具備與之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互聯網營銷師”除了需要具備對網絡用戶、數字化營銷的知識外,面對食品、家電、服裝、美妝等海量商品品類、品牌、系列,更需要在質量品控方面下足功夫,熟悉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法律法規。然而,目前電商直播頻發的翻車事件卻顯示了從業者在專業知識方面的缺乏。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認為,此類事件的發生也緣于電商行業中“激勵的錯位”。由于帶貨員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品牌方,自身卻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選品,這就很難期待直播銷售員具備完全公正的立場。再加上雙方共同抓住了消費者追求低價的心理,打“低價牌”,則容易導致市場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事實上,不僅僅是“激勵的錯位”,不少直播從業者自身也存在對職業“認知的錯位”。不少主播的心態往往還停留在流量明星而非職業銷售員上。有人要求粉絲“為愛發電”、認為“不掏錢就不配做粉絲”;有人則將直播帶貨視為恢復人氣、獲得暴利的途徑……
本該將“泛娛樂”擋在門外的電商直播,卻難免與“粉絲量” “人氣”“銷售額”相掛鉤,這讓本質上是“貨帶人”的行業,難免演變為“人帶貨”的現狀。
“一個健康的電商直播業態,應該是帶貨員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直觀、可靠、生動的信息來源,降低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成本。”在李勇堅教授看來,急功近利不可取,直播的流量最終要來自于消費者對其專業性的認同。
不論是監管部門出手,還是消費者用腳投票,都是在提醒電商直播從業者:別一味沉迷于抽象的流量,背后的消費者才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