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混戰大健康 下階段的打法是什么?
三家港股上市公司目前均主打“醫藥電商”模式,并成為主要變現手段,但股價上則存在巨大懸殊。
本質上是“線上藥房”
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表示,資本市場所給予京東健康的3440億港元市值,對同一陣營的其它上市公司參考意義不大。
“京東健康的市值主要體現在其盈利以后才上市,這與其它互聯網醫療公司在虧損期間上市的情況不太一樣。”趙衡說,京東健康的故事主要是未來會提供、加強的服務,有了這些概念才有助其股價的拉升。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帶動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2月28日,國家醫保局發布了《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為一部分非首診病人提供了遠程診療的便捷醫療服務。由此,多家互聯網醫療企業也在政策東風下積累了不少線上用戶。
京東健康的招股書中顯示“2020年上半年,京東健康日均在線問診量達到了約9萬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僅次于平安好醫生。”而另一正赴港IPO的線上診療平臺“微醫”在疫情期間(截至7月13日)共集結6.4萬名醫生提供醫療咨詢服務204.4萬人次,累計訪問量超過1.4億。
政策的意圖,以惠民利民、引導合理就醫秩序為主。
國家醫保局在11月2日發布的《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中提到,支持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做好醫保支付政策銜接,發揮互聯網在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引導合理就醫秩序方面的作用。
同時,《意見》還提到,要“優先保障門診慢特病等復診續方需求,顯著提升長期用藥患者就醫購藥便利性。”也就是說,我國還未對首診患者開放醫保線上支付功能,各大平臺的“線上問診”也多以圖文咨詢,再導流到線下的形式開展。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能否解決國家政策層面所需要解決的痛點?
“上述企業和國家的醫療服務互聯網化其實并沒有多大關聯。”趙衡告訴記者,“院外市場的本質是企業福利市場和用戶自費購買保健品市場,藥品則是輔助性的。因此,院外市場的核心不是治療,是咨詢和產品采購。”
趙衡進一步舉例,“比如平安好醫生,該平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其買單方本質上是企業,醫保不會為第三方平臺買單。”
趙衡說,互聯網醫療的現實情況是個人自費或企業買單,自費用戶也主要集中在消費類產品,藥品銷售占比都很低,無論是京東健康還是阿里健康都是如此。
醫藥電商能否突出重圍
根據中國藥店統計,2019年,中國藥品零售市場總規模在2018年4002億元的基礎上增至4258億元,同比上漲6.4%。
京東健康招股書中的數據顯示,“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額”部分收入在今年上半年達到76.93億元,占當期營收比例87.6%。
另據多家媒體報道稱,在“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額”中,處方藥、非處方藥的收入的比重不足30%;非藥產品如保健品,醫療用品及器械(隱形眼鏡、成人用品、計劃生育產品等),及用于家庭醫療保健、康復和健康監測的醫療設備等則占比70%以上。
從過往記錄來看,非處方藥較處方藥毛利率高,非藥品較前兩者毛利率更高。
而阿里健康截至3月31日止的12個月的數據顯示,旗下天貓醫藥館所產生的GMV(商品交易總額)約595億元,該板塊年度活躍消費者已超過1.3億。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根本上還是一個在線藥房,做的依舊是老本行的電商生意,而背后的京東、阿里則是巨大的平臺支撐及用戶流量入口。
以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為代表的線上藥房,和目前國內幾大線下藥房(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益豐)的競爭格局如何?
“首先,線上與線下藥店的用戶類型有所不同,線上藥店以年輕人,或能覆蓋醫保的人群為主,而線下藥店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或慢病患者為主。”上海睿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行業研究員魏志華告訴記者。
魏志華認為,其次,線下藥店擁有線上藥店無法替代的人情、社交成分。“分布在社區周圍的線下藥房對于中老年人群是一種人際交流。”
“再次,兩者盈利點也各不相同。”魏志華說,“帶量采購以后,線下藥店根本不靠銷售處方藥來盈利,擁有豐富品類的線下藥店可以通過藥劑師向用戶推薦、搭售一些高毛利的保健品,或是與廠商共建的藥品品牌,來實現更高層面營收;而線上藥店則未必能做到,其用戶消費略為理性。”
最后一項差異,則是在醫保支付是否覆蓋。“一旦線下藥店具有醫保資質,用戶前去買藥的意愿就比較大,一些特慢病患者也可以通過醫保實現統籌支付。”
目前,一些線下藥店巨頭也在積極布局線上業務以爭奪流量;比如一心堂、老百姓開設了自營藥品網站、APP,大參林則在淘寶天貓設有旗艦店。
“醫藥O2O業務(線上藥品配送給線下消費者)將成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關鍵因素。”魏志華說,“以‘叮當快藥’為例,分布在各個社區的線下藥房就是該平臺的‘前置倉’,用戶在其軟件下單后30分鐘內即可送達。但一些線下藥店也在和美團、餓了么等進行合作,達到同樣的配送效果。”
阿里健康醫藥電商事業部負責人曾公開表示,醫藥O2O業務是一個低頻但剛需的生意,大量市場調研發現,用戶緊急用藥的場景仍然存在,夜間用藥需求也很大。
目前,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叮當快藥等在內多家企業均布局了O2O業務,其未來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互聯網醫療走向何方?
從互聯網向醫療“跨界”公司的共同屬性是:注重用戶流量的變現,從而加深用戶黏性、提升復購率。
因而,如何將線上用戶引入線下醫療消費服務的場景,就成為下階段的主要打法。
今年1月,平安好醫生推出“平安醫家”,并將其作為公司持續虧損40億后打開新局面的突破口;今年8月,京東健康推出“京東家醫”,計劃在未來5年內服務5000萬個家庭。
但這些由平臺提供的醫療服務也多是以“合作”模式展開:與三甲醫院醫生簽約兼職線上問診,并陸續延伸到患者慢病管理、家庭就醫;與實體醫院、口腔或醫美診所共建專科中心,進行線上醫療支付的對接。
記者注意到,平安好醫生所持互聯網醫院牌照的線下醫院主體是“平安(合肥)互聯網醫院”,其聲稱所擁有的1000余位自有醫生的基本情況仍無法準確了解。
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就曾公開表示,“互聯網醫療正在進入互聯網科技與醫療產業全面融合、一體發展的3.0時代,這意味著,互聯網醫療不再僅僅是線上買藥和掛號如此簡單。”盡管如此,僅以醫保支付層面為例,還仍然未對首診患者開放。
互聯網醫療涵蓋范圍很廣,包括遠程醫療、醫藥電商、慢病管理、線上支付等。“無論哪種模式,其核心都在于這項服務是否能為用戶創造價值,以及由誰來支付。”趙衡說,用戶需求分為剛需性治療、非剛需性健康兩部分。遠程醫療、線上支付都有助于實現剛需性治療,但醫藥電商、慢病管理對用戶的迫切性不高,而且線下的可替代性很強,未來是否可以增長,還要看用戶個人自費的意愿和能力。
趙衡認為,“從實踐來看,慢病管理并不是一個具備自費意愿的模式,必須由企業或醫保支付;但國家醫保已經明確不會支付健康管理服務,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企業和商保,但這些支付方都非常薄弱,很難起量。”
但投資人仍持有積極看法。高特佳熙和資本總經理李秋實告訴記者,理解京東健康,需要先理解如何為醫療這個大領域下的跨界細分賽道進行估值。這些跨界包括互聯網醫療和醫藥電商、醫療信息化、醫療AI、醫療區塊鏈、醫療5G應用、醫療消費品、醫療冷鏈和冰箱等。
“在研究了互聯網的估值邏輯后,我發現去年底700億港元市值的阿里健康太便宜了。”李秋實說,醫藥電商可以憑借巨大的超級平臺背景、技術實力,向線上遠程醫療、線上醫療商保、醫療云業務拓展,還有更為誘人的對醫保支付方式的便捷改造,以及未來的大數據價值。
以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其市值天花板在哪里?
李秋實表示,“天花板還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醫藥電商會延伸到保健品、健康類消費品這一市場,而這部分人群更廣泛,銷售利潤率也比藥品高。這些業務都會有幾倍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