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業風口到屢陷傳銷 為什么越來越多平臺不愿稱呼為“社交電商”?
從曾經的創業的明星到現在屢遭傳銷質疑,社交電商商業模式存在的利與弊,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平臺不愿稱呼自己為“社交電商”。
據《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達20605.8億元,同比增長63.2%;消費者人數達5.12億。目前,社交電商已經成為僅次于自營電商、平臺電商的“第三極”。
所謂社交電商,是基于人際關系網絡利用互聯網社交工具,從事商品或服務銷售的經營行為。目前,國內社交電商模式主要分為拼團模式、分銷模式、SAAS工具模式、社區模式四種。 分銷開店型社交電商平臺由于野蠻生長、層級不清,導致良莠不齊,頻頻遭到涉嫌傳銷爭議與質疑。
但高速發展的社交電商,并沒有迎來正規與規范。對于社交電商的亂象,例如分銷、代理商的人群魚龍混雜,售價虛高,假貨、次品貨不斷,售后服務差等問題頻出,還有甚者利用社交電商平臺進行傳銷活動。
流量紅利或將消失
隨著互聯網流量紅利的消失,電商獲客成本不斷攀升,這種去中心化、準入門檻低的社交裂變式增長的社交電商成為新的創業風口。尤其是依托10億用戶基礎的微信平臺,成為社交電商野蠻增長的舞臺。
原因不難解,除了流量貴,對于任何一家電商來說,盡快獲取更多的微信社交流量,在微信建立起一套電商體系之前,建立自己在微信關系鏈中的市場十分的緊迫。
“砍一刀”“幫我加速吧”這類常見的鏈接同樣將被規范。微信官方表示,這類好友助力、加速、砍價、任務收集等外鏈將尤其受到注意。通過金錢、實物等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以及傳播外鏈內容的行為都屬違規。
可以看出,微信對違規外鏈強力整頓之下,社交電商的各種裂變玩法將得到有效遏制,包括營銷、拉新、蹭流量現象。因此,社交電商流量紅利或將消失,社交電商平臺如想繼續分享微信流量紅利恐要另行其道。
江湖老劉認為,社交電商依托著微信平臺強大的用戶流量而發展起來,然而隨著微信相關的治理和一些鏈接出現了帶有誘導營銷的模式,也會引發一部分微信用戶的反感,也不難發現社交電商的流量紅利在部分消失。
社交電商真假莫辨,深陷傳銷質疑
前不久,知名社交電商淘小鋪與斑馬會員涉嫌傳銷被凍結賬戶。對于涉嫌傳銷,一邊是監管部門反復警告,一邊卻是社交電商繼續蔓生。
社交電商迅猛發展的同時,問題也是層出不窮,近年來,多家社交電商都曾因涉嫌傳銷遭到處罰。不過由于缺乏嚴格的政策法規監管,社交電商市場野蠻無序,其灰色的傳銷模式很快暴露弊端。
對于社交電商,其入門門檻費以及拉人頭模式,一直被人詬病。其實眾多社交電商的隱患,早在發展之初已經埋下了。其實大多數的社交電商發展初期路徑都是通過繳納一定額度的入會費或者購買一定金額的商品后獲得發展下線的資格,用計酬方式按下線以及下線的下線發展數量進行提成,這是典型的“拉人頭”模式。
拉人頭獲得報酬是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從《禁止傳銷條例》中對傳銷行為認定標準來看,凡是“團隊計酬”“入門費”“拉人頭”的商業模式均屬于傳銷。對于團隊計酬所代表的多層級計酬方式是傳銷活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件,拉人頭行為和收取入門費而是以傳銷為名所實施的詐騙行為。
江湖老劉認為,社交電商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隨之暴露出來了很多問題,問題也是層出不窮,“團隊計酬”“入門費”“拉人頭”的商業模式都有著涉嫌傳銷的色彩。缺乏嚴格的政策法規監管,也讓整個社交電商市場也顯得野蠻無序。
社交電商新商業模式利與弊
有數據顯示,社交電商平臺投訴問題主要聚焦在商品質量問題、拉人頭、傳銷、虛假宣傳、霸王條款退款難且款項未及時退回、貨不對板、售后服務差、久未發貨等多個方面。
然而面對售中或售后所涉及的問題,社交電商平臺有沒有很好參與解決,提升客戶滿意度,這就是平臺自身的問題。
社交電商平臺售中或售后所產生的問題,時刻困擾著消費者。其實商業的落腳點是消費者的體驗和產品的質量。面對消費者的申訴,如果始終不做改正,必然會傷害消費者的心,也會失去消費者,將面臨市場淘汰的危機,也將消失在這商業市場中。
江湖老劉認為,面對著社交電商平臺出現的諸多問題,對于社交電商的規范,社交電商從業者要做到自律,切實履行了社會責任。對于涉嫌傳銷,社交電商平臺應自我約束,不以“團隊計酬”“入門費”“拉人頭”等傳銷特征的商業模式主導,避免涉嫌傳銷。
一個平臺出現的問題需要平臺進行處理,然而整個社交電商行業出現了問題則就需要整個行業的整頓和改正。對于目前社交電商平臺依然存在商品質量良莠不齊,虛假宣傳,假貨,售后服務差等現象,對于上述諸多待解的問題,平臺應提升形象,努力提高售后服務水平和口碑,解決自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