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平臺頻頻“倒盤”,社交電商或迎來“評級”時代
張晨(化名),站在巨大的玻璃落地窗前,把煙使勁地在煙灰缸里戳。這不是他微商創業以來的第一次失敗,卻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一次失敗。他想不通,一年前的社交電商,還是市場規模高達2萬億的創業富礦,為什么自己帶著團隊,all in全部身家,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換來的卻是倒閉的局面。
讓人擔憂的是,“張晨”已經成為一種現象而非個例。利淘發不出傭金了,趣淘也快要跑路了,創季停止運營,飛省提現收手續費20%,雀享優品已倒盤,喜團轉型團購失敗,回歸原業務......據工商信息不完全統計,2020年僅廣州、義烏兩地,已有五百多家社交電商平臺倒閉或停止運營。很多中小平臺,難以為續,或依附大平臺成了“團長”,或關門跑路。
社交電商,就像航行在黑暗大海里巨輪,需要燈塔的指引。
9月6日,來自杭州市電子商務協會、北京大成(杭州)律師事務所、杭州市律師協會互聯網信息專業委員會,以及部分電商行業專家進行一場深度的討論,發出行業警告,將通過協會、頭部平臺及相關專業機構聯合起來,通過行業評級,白皮書規范市場,達到優勝劣汰,行業洗牌和升級的問題。
硬幣的另一面:千團崩盤,行業污名化
近幾年,借助去中心化、適配下沉市場人群、順應私域流量趨勢等“東風”,社交電商已經成為電商領域里僅次于自營電商、平臺電商的“第三極”。
數據顯示,我國社交電商行業的市場規模年均增速均在70%以上。預計2020年社交電商用戶數和市場規模,將增加至7.73億人和3萬億元。根據《億邦動力 2019中國社交電商白皮書》預估,2020年社交電商規模占比約為16%,相當于再造了一個京東。
這塊大蛋糕,誰都想過來分上一口,于是“硬幣”另一面開始展現——“草根”創業者瘋狂涌入,帶來基數龐大的中小平臺。
這些平臺大多面臨下列問題:
1、自身運營能力和市場端需求無法匹配;
2、疫情影響終端需求縮減,競爭加劇,供應鏈組織,貨品匹配組織等硬傷被放大;
3、2019年市場信息不透明,本地化運營還有空間。2020年,頭部平臺進場,這一因素被抹平。
對于中小平臺而言,這些問題原來只是“慢性毒藥”,然而疫情就像催化劑,加速了“死亡”進程。眼下社交電商市場上中小團正面臨著千團崩盤,背后引發的是鏈條反應:供應商拿不到貨款,小b提不了現,消費者收貨延時,假冒偽劣等。顯然,行業走到十字路口,急需尋找到新的答案。
自發性探索+自覺性引導:是答案嗎?
圍繞問題,這場神秘沙龍上,協會、律所、頭部平臺齊聚一堂,對社交電商如何評級,以及行業白皮書如何規劃引導行業市場等話題,展開了多方面的對話和思考。
行業專家分析認為,今年社交電商小平臺群體性停止運營有著諸多成因,比如受到今年疫情的影響,也有行業本身的不規范等因素。但更需要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平臺不愿稱呼自己為“社交電商”,這與缺乏完善的市場規則以及被少數平臺所累造成嚴重社會負面等原因緊密相關。
沙龍中,單個頭部企業也已經警醒到了這個問題,正在自發性地探索,以賦予社交電商行業以正能量。比如,拼多多正通過多個舉措,在品質和服務上不斷擺脫低質形象。
除此之外,頭部平臺還應抱團進行自發性探索,以點帶面,引領行業規范和升級。顯然,這場沙龍就是為此而做的嘗試,協會,律所,行業頭部平臺已經在多方共建,意圖加速去蕪存菁,營造海晏河清的市場環境。
- 社交電商
- 文章鏈接:http://m.redlee.cn/news/html/19366.html